近日,佛科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20级、2021级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一单位持续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彰显学院借助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其中,黎永耀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徐晓喜同学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中科院SCI一区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Vortex gap solitons in 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with competing nonlinearities”(论文链接:)。该论文研究了具有自旋-轨道耦合(SOC)、塞曼分裂(ZS)和竞争的三次和五次非线性项的双组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全涡旋间隙孤子的形成和动力学。在这个工作中,考虑到动能项要比SOC和ZS能量小得多,可以将其忽略。与现有研究结果发现具有SOC系统存在的半涡旋解不同的是,本文支持全涡旋孤子(涡旋存在于两个分量中),填充了系统线性光谱中的带隙。研究表明,在三次自吸引和五次排斥的情况下,带隙顶部存在具有正有效质量的稳定全涡旋孤子。相反,具有立方自排斥和五次吸引的系统产生稳定的全涡旋孤子,在带隙底部具有负质量。该工作解决了自由空间中SOC系统实现两分量涡旋的问题。
曾亚光教授和王茗祎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郑伊玫同学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Optics Letters》(中科院SCI二区TOP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Heart rate estimation from color video sequences with high SNR”(论文链接:)。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吸收强度心跳调制-平均移位直方图(AIHM-ASH)方法,利用通用RGB相机估测人体心率。论文利用心脏搏动产生的运动红细胞的AIHM效应,通过从RGB视频序列的绿色通道信号中提取反映红细胞浓度的心率检测参量,以高信噪比获取心率信息;通过ASH算法对心率检测参量信号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心率估测信噪比。论文提出的方法对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曾亚光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黄丽媛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Optics Letters》(中科院SCI二区TOP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Tri-zone flame spatial structure imaging combined with endogenic polarized scattering”(论文链接:https://opg.optica.org/ol/abstract.cfm?uri=ol-47-22-5837)。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多模态光学成像方法来获取轴对称稳定火焰的预热区,反应区和重组区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结构。该方法通过同步触发红外相机、可见光单色相机和偏振相机来捕获二维火焰图像,并结合不同投影位置的图像来重建三维火焰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强,可见光图像能够指示火焰预热区和反应区。同时还发现了线偏振度图像中的高亮区域位于红外和可见光区域之外,代表了火焰重组区,这个现象来源于燃烧产物颗粒引起的内源性偏振散射。本研究为定量分析火焰的组成和结构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陈伟成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刘震同学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中科院SCI二区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Manipulation of tunable soliton molecule generation in a fiber laser”(论文链接:)。该论文研究了在锁模光纤激光器中孤子分子的多维度调控问题。通过在激光器腔内构建复合滤波效应的方式,实现了对孤子分子内部脉冲数量、脉冲间距和特殊相位的调控。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和复合滤波效应的数学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复合滤波效应对孤子分子调节机理的解释方案:复合滤波效应通过构建数量和间隔不同的滤波尖峰实现对孤子分子内部脉冲数量和脉冲间隔的调控。最终,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这项工作为按需生成孤子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院将继续强化工作责任,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管理体系,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孵化更多研究生高水平研究成果,坚持不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学校“三大工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