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介绍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物理学专业分为师范方向与非师范方向。
物理学(师范)方向以新师范教育思想为引领,本方向毕业生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中学、中职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等从事教学、管理或高校深造。
物理学(非师范)方向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工交叉,本方向毕业生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物理光电、半导体等行业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及企业管理或高校深造。
二、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善创新、敢创业,能在物理、光电和半导体技术等领域从事教学、管理、技术开发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或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 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2. 具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4.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 师范方向: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社科素质;
非师范方向: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物理学及电子技术科学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6. 了解物理学科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7. 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 能够就物理学教学或物理学相关的电子技术科学方面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1. 主干学科
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2. 核心课程
师范方向: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等。
非师范方向: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半导体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等。
3. 主要的专业实验/实训
师范方向: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专题、教师技能训练、创新教具制作、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非师范方向: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光电技术实验、创新制作、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4. 方向特色
师范方向:以新师范为引领,物理学(师范)方向注重教育教学类课程、教师技能实践环节,开展创客实践教学和教师技能训练四年不断线,为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教育类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本专业鼓励学生通过专利授权、发表论文、参加学术竞赛等方式取得创新学分。
非师范方向: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工交叉,加强光电半导体类及新能源储能类课程,开展创新制作、科研训练等实践环节,为培养学生从事物理、光电、半导体及新能源储能类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鼓励学生通过专利授权、发表论文、参加学术竞赛等方式取得创新学分。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通过引培并举、理工交叉,建立了一支有教育情怀、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25%),副高6人(30%),讲师10人(50%);博士13人(65%);35岁以下教师7人(35%),36-45岁教师4人(20%),46岁以上教师9人(45%);教师队伍中有海外留学及访学经历的教师4人,占教师总数的20%;有教育教学背景的教师8人(40%)。另有兼职教师4人。
本专业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近5年,派遣4位教师去国外访学交流。参加国内教学交流会议40多人次。2015年以来,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引进青年博士7名。对于新入职博士,坚持科研教学“传帮带”和试教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在全国高校基础物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2项。另获校级卓越教学成就奖1人、课堂教学十佳教师1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1人。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完备先进的实验室,总面积3000平米,设备总值4150万元,为物理师范和非师范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科研平台。
实验室情况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面积(m2) |
设备总值(万元) |
备注 |
1 |
广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普通物理实验室,中学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 |
1700 |
900 |
师范/非师范 |
2 |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150 |
300 |
师范/非师范 |
3 |
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 联合实验室 |
800 |
1500 |
非师范 |
4 |
广东省半导体微显示重点实验室 |
100 |
200 |
|
5 |
广东省激光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150 |
1100 |
|
6 |
广东省健康照明工程研究中心 |
100 |
150 |
|
|
本专业与顺德区莘村中学等中学建立了稳定优质教育实习基地5个,为师范生提供了充裕的教育见识和实习基地;与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广东省首批半导体光学工程示范性产业学院,共28个实践基地,为非师范生提供充裕优质的毕业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情况
合作单位名称 |
承担教学任务 |
顺德区莘村中学 |
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同时容纳学生50名 |
南海大沥高级中学 |
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同时容纳学生30名 |
南海区大沥初级中学 |
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同时容纳学生20名 |
梅沙双语实验学校 |
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同时容纳学生20名 |
南海区九江镇华光中学 |
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同时容纳学生20名 |
肇庆市怀集县第一中学 |
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同时容纳学生30名 |
广东省半导体光学工程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佛山市国星光电公司、佛山市联动科技公司、东莞市盛雄激光先进装备公司等28个企业) |
非师范生见识、毕业实习,能同时容纳学生10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