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自动化专业
Major in Automation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BE Teaching Plan of the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Foshan University
专业代码: 080801
执笔人: 朱文博、陈丹凤
审核人: 刘军
专业负责人: 陈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自动化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能应对未来挑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5年左右预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 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自动化学科基础知识、自动化专业知识及工程基础经验,以及分析解决自动化工程相关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2. 具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借助现代工具,运用相关知识,并考虑法律、环境、安全、经济等因素,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完成自动控制装置或系统的设计、制造,或新产品研发等实际工程能力。
3. 具备有效的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在工作团队中能做为主要成员发挥作用。
4. 在职业生涯中,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素质。
5. 具有相关领域的国际视野,能够主动跟踪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更新知识与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毕业要求
(一)专业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将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抽象为数字、物理问题,选择适当的模型进行描述,对模型进行分析。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对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描述,形成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依据相互冲突的需求和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有创新意识,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按照具体需求实现自动化系统或者模块,进行测试与改进。
4. 研究:能够基于控制理论和相关科学原理对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方案研究,通过查找参考文献、设计、仿真或实验验证、分析数据以及综合信息等方法,对比候选方案的综合技术性能,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技术资源和设计工具,对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所用工具和技术资源的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担任负责人或普通成员,承担自己的团队责任,完成角色的工作任务。
10. 沟通:能够就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了解在自动化领域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终生学习的重要性,能够自主学习,具有基于职业发展需求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二)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 自动化专业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 |
1.1 具有解决自动化相关问题所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
1.2 具有解决自动化相关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
|
1.3 具有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并了解自动化行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
|
1.4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 |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运用于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表述。 |
2.2 能够针对自动化工程问题选择正确、可用的数学模型。 |
|
2.3 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并求解。 |
|
2.4 能够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 |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自动化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动化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3.2 能够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定需求,设计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体现创新意识。 |
|
3.3 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
|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自动化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 能够对自动化工程相关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 |
4.2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自动化模型制定技术方案。 |
|
4.3 能够根据技术方案完成算法流程编码或仿真软件系统设计并进行方案验证。 |
|
4.4 能够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自动化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 了解自动化学科发展现状,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和工具。 |
5.2 能够初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对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了解其局限性。 |
|
5.3 掌握自动化工程重要文献资料的来源和获取方法。 |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自动化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能够根据工程项目的实施背景,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对自动化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 |
6.2能够评价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 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自动化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能够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正确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运行、管理等工程实践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7.2理解用技术手段降低自动化工程负面影响的作用与其局限性,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
毕业要求8.品德修养与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康的身心,了解中国国情,具备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能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评价。 |
8.2在自动化设备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等工程实践中,能够自觉遵守诚实公 正、诚信守则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并 自觉履行。 |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能够正确认识多学科团队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意义和作用,并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
9.2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领会和综合他人意见和建议。 |
|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自动化专业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 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能就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文稿或发言,并能就专业领域相关技术的应用趋势发表自己的看法,准确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设计和目标。 |
10.2至少掌握一种外语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对自动化技术领域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发展和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 |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自动化相关实践活动所需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理解工程活动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掌握基本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11.2理解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的内涵,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合理应用。 |
|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12.1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和文献工具,自主学习知识。 |
12.2理解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 |
(三)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图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1.工程知识 |
√ |
|
|
|
|
2.问题分析 |
√ |
√ |
|
|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 |
√ |
|
√ |
|
4.研究 |
√ |
√ |
|
|
|
5.使用现代工具 |
|
√ |
|
|
|
6.工程与社会 |
|
√ |
|
√ |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
|
|
√ |
|
8.品德修养与职业规范 |
|
|
|
√ |
|
9.个人和团队 |
|
|
√ |
|
|
10.沟通 |
|
|
√ |
|
|
11.项目管理 |
|
|
√ |
|
|
12 终身学习 |
|
|
|
|
√ |
三、学位与学制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五、核心课程
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建模与仿真、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技术、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 PLC。
六、主要的专业实验/实训
电路原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PLC应用实验、自动控制与运动控制实验、过程控制与仪表实验、工业自动化综合实验;
现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过程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Capstone)、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七、方向及特色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制造产业升级发展需求,聚焦高水平、复合型控制理论与自动系统人才培养,依托学科省级教学及科研平台,深挖学科特色与技术优势,以科技竞赛及校企合作为驱动力,注重树立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明确的“科学–技术–工程”观念与积极自我创新意识;以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础,强化应用训练与工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开阔的专业知识景观与广博的交叉知识架构,深入了解先进控制相关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技术难题,促进专业培养深度契合地方产业岗位需求,助推湾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本方案适用于2022级及之后招生的本专业。
该方案依需公开,完整版人才培养方案请到B1-223学院教务办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