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研究生培养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版)

2024-02-13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85406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                     

所在学院: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一、专业领域概况及研究方向

控制工程专业领域依托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和资源而设立,于2001年起列入我校首批联招研究生学科,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2009年被确定为硕士授权立项建设支撑学科;2014年通过全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获得专业硕士培养授权,获批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控制工程领域);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培养;2017年学位点对应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9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下达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名单的通知》文件精神,申请由原工程硕士(控制工程)转设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点;2021年起分设成立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现依托平台包括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导师队伍中博士、教授占比100%,师资队伍力量雄厚。

控制工程专业领域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重大需求,根据地区产业提升目标,从学术性硕士导师中遴选工程能力强的导师作为本领域导师,以复杂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系统集成与建设需求为基本立足点,以大湾区陶瓷、铝材、家具、家电产业实际工程问题或工程项目为研究背景,开展研究生课题研究,讲授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介绍该领域的新进展,着重培养具备控制工程基础、学科交叉视角、管理研究兼备的高水平复合型技术人才,结合学位点培养资源及优势,开设有以下研究方向:

1、先进控制技术与应用

2、电力系统及其控制

3、智能感知设备与信息处理

二、培养目标

重视未来高水平控制工程专业领域人才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在强化数理知识及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专业交叉培养模式,融合计算机类、信息类、自动化类与电气类专业课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拓展专业面向,培养拥护中国共产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技术方法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能够胜任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三、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文化、科技敏感性,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学风、作风,坚守文明操守和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写方面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4、掌握控制工程相关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手段,并熟练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具备从事控制理论研究、工业及电网运行控制、电气装备研发、智能感知设备研发与应用的能力;

5、专业视野开阔,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并具备独立担负相关行业领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1、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

2、专业学位研究生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一年,在延长学习年限后仍不能完成学业者,按结束学业处理;

3、全日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4、全日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5、全日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采取导师与学科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必修环节9学分。

 

1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专硕课程体系

课程性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考核方式

备注

公共学位课

1

自然辨证法概论

16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必修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3

高级综合英语

48

3

人文与教育学院

考试

4

高等工程数学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试

5

工程伦理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专业学位课

1

线性系统理论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试

必修

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试

3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试

4

智能控制技术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试

非专业选修课

1

自适应控制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选修至少6学分

2

工业机器人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3

控制系统仿真与模型处理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4

数字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5

新型传感器及应用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6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7

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8

现代交流调速技术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9

创新创业活动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10

最优控制技术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11

人文素养与创新思维

32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12

自动控制原理(预备课程)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跨专业考生必修

13

电力系统分析(预备课程)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必修环节

1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必修     

2

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

16

1

图书馆

考查

3

控制工程领域专题

16

1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4

实践环节

 

4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5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6

学术活动

 

1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考查

注:跨专业考生,必须选修学科预备课程2门,但不计学分,选修学科预备课程按照我校本科选课办法执行。

 

六、必修环节及要求

必修环节是指获取学位所必修的公共课程、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等,计入总学分。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阅读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安排文献资料阅读。每个研究生的文献阅读总量,一般不应少于30篇。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文献综述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需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答辩,原则上在第三个学期内完成。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经考核合格者,取得1学分。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以企业实习为主要方式,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由学生所属学院的导师组统一安排,研究生在实践活动前,按照学校要求提出申请,结束后提交由企业单位或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习报告,并经学院考核通过后,取得4学分。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听8次以上学术报告,做1次学术报告,成立考核小组,对该环节进行审定合格者,取得1学分。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相关产业应用或技术研发实践活动,并与学生的专业领域联系紧密,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

2. 论文的工作程序至少应包括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过程。其中,论文自开题后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少于1年。

3. 学位论文字数应不少于2万字。学位论文要求,按国家有关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执行。学位论文书写格式的具体要求,参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4. 论文应有3位或以上专家评阅,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3。答辩委员会应由5名或以上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一般为硕士生导师,外单位相关学科专家不少于 1人。

5.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环节),获得相应学分,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含独立或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且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 1 项(主要形式为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著作权等,其中发明专利为受理,实用新型专利为授权)。

6. 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答辩的情况,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需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

7.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八、其他要求  

其他未尽事宜以学校相关文件为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JN江南官方 -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