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有7个专业领域,分别为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物理)、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思政)等与中小学教育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
教育硕士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教育专业硕士教师队伍拥有专职教师97名,兼职教师53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32名,占32%,博士50名,科研和教学能力强。主持完成国家级13项、省部级课题49项、科研经费1394万元。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151工程”项目10项。兼职教师队伍中有80%为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富有中小学教学与管理经验。
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教育硕士以培养“名师”为导向,以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着力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学科教学领域着重培养6项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学科知识更新的能力;教育管理领域着重培养6项能力,即决策、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执行和科学研究能力。
培养方案坚持“四个对接”:培养目标与地方行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对接;课堂教学与跟岗(在岗)实践对接;毕业选题与教科研课题对接。教育硕士强调多导师、订单式、国际化培养模式。导师队伍由本校导师、中小学名师、教育行政部门导师、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构成。在培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核心。目前已经与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开展了人才培养环节方面的合作。在读教育专业硕士有机会到合作学校进行科研和学习交流。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紧密结合,在入学专业考试、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与中小学教育实践需求对接,促进教育专业硕士着眼于研究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在读硕士提供市级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研究和成果积累的平台。在教学条件上,本学位点拥有150个教学实践基地,2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个教学实验室,8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丰富的教学条件为培养具有地方性、实用性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管理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双导师学术团队,其中校内导师11人(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4人,硕士4人),校外导师10人(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骨干),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校本管理、学校发展规划、教学管理与评价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学科带头人熊志翔校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院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评审专家,具有长期、丰富的学校教育管理与研究经验,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者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奖励10 余次。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1月,成为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与佛山市教育局及五区教育局、佛山一中、南海实验中学等名校共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由名校长、名班主任、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培养方案具有地方性、应用性、专业性特点。培养目标以名师培养为导向,以教育综合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提高为核心;课程设置既开设有教育管理学、校本管理、教育管理改革专题等专业课程,还开设有校本管理、班主任工作、课程管理等实务类课程;人才培养对接佛山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实际,实行学位学习——课题研究——带头人培育一体化培养。
本方向培养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具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和教育学基础、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管理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学人才或教学管理人才。
该方向所在的中文专业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958年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目前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博士14人。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7人。具有培养语文教育硕士的较强的师资力量。
中文专业也是我校第一批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在2001年始即与华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联招研究生。
该方向所在的文学院现有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1个市级研究基地(佛山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基地)、1个校级科研平台(佛山文化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培养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近5年来,中文系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51项,其中省部级14项、市厅级2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篇论文218篇,载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权威和核心期刊的论文67篇,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篇。出版学术专著21部。中文系曾获学校第八届科研先进集体奖。
该方向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聘请佛山市五区中小学的语文正高级和高级教师作为硕士生的合作指导老师。同时,与佛山五区教育局都签有协同育人平台的协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科教育实习基地–南海盐步三中”获得2014年广东省省级质量工程立项。
该方向的主要课程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言理论前沿与语文教学、文学理论前沿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文学作品阅读与语文教学、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中小学语文名师研究、语文教育评价、语文教学的智慧、学术论文写作。
数学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一支数学理论深厚、教育管理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双导师学术团队。学术团队现有教师27人,其中校内专职15人,主要成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郭柏灵,本学科兼职教授), 教育部数学专业指导委员会1人(王向东),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1人(曾峥),广东省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王冬),全国优秀教师1人(戎海武),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百”级重点培养教师1人,“千”级重点培养教师2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校外兼职12人,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数学学科从1999年起连续四届被评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是学校最早的4个重点学科之一。2009-201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1项,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3项及其它横向课题等共20余项,科研经费约23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摘引46篇,EI摘引32篇, ISTP摘引7篇,三大索引累计85篇次,核心刊物90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5部。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市级鉴定各一项。
数学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长期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条件。2004年至2009年,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6人,并与佛山市教育局、佛山市五区教育局、佛山一中、南海实验中学等单位共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0余个,聘请有经验的名校长、名班主任、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教学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
数学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课程设置具有数学教育行业针对性强、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既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教师综合素质课程,也开设有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还开设有校本管理、班主任工作、课程管理等特色实务类课程,以名师培养为导向,以管理综合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
本方向培养热爱英语教育事业,掌握现代英语教育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本方向所在的英语专业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958年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目前有教授5人,副教授 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 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4 人,具有培养英语教育硕士的较强的师资力量。近年来,英语专业拥有综合基础英语、英语语法和日语3门校级优质课程,以及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听力3门校级重点课程。外语系目前拥有英语教育、国际商务以及应用翻译三个系级科研团队,近三年先后承担省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译著17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
本方向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聘请佛山市五区中小学的英语正高级和教学名师作为硕士生的合作指导老师,比如,佛山市唯一的中学英语正高级教师石门高中的雷蕾、佛山市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省级名师工作室“欧阳红工作室”的欧阳红等。
本方向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并从事三年以上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招生采取计划内委托和定向培养与单位自筹经费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本方向主要课程有:外语教学方法论、英语教学设计与测试评估、语料库与语言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前沿理论、英美文学与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教法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语言研究统计学、英语学习心理研究等。
物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名师培养为导向,着力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打造佛山市物理教学名师,培养市级乃至省级物理学科带头人。
物理学科是我校最早建设的学科之一,下设中学物理教学法、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光电子器件、光电检测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等6个研究室。光学工程学科是我校第四批重点培育学科。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我校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2100平方米,固定资产800多万元,拥有大学物理实验室、光电信息与技术实验室、光源与照明专业实验室以及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物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一支教育理论、物理学理论基础深厚、具有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双导师队伍。专职教师9位,其中正高4人,副高5人、博士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8位兼职教师中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0.9。近5年来,学科队伍共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45篇,EI收录39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指导中小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20余项。
物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具有长期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和条件。2005年至2010年,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7人。在佛山市共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0余个,联合培养单位包括佛山市教育局、佛山一中、佛山市华英学校、佛山市实验高中、教研室、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佛山市高明一中、佛山市顺德一中、佛山市三水一中、佛山市同济小学等政府部门和名校,地域涵盖了佛山市5区,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地域分布广泛、教学层次丰富、教育科研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单位师资力量雄厚,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部分导师为单位高层领导,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明确而稳定的科研方向,能为研究生课题研究提供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物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课程设置具有物理教育行业针对性强、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既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教师综合素质课程,也开设有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物理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等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还开设有校本管理、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班主任工作、课程管理等特色实务类课程,实现以名师培养为导向、以科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科研力量雄厚, 拥有骨干教师39人,其中教授11人(研究员2人、编审1人)、副教授18人;博士14人,硕士25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名师8名。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结合地方需要,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兼顾的总体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始终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个核心,初步建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团队。到2018年,“双师型”师资队伍要达到1:1配置的比例,即一个校内导师配一个校外导师,切实发挥双师培养的合力。
突出实践教学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我们与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联合建立了培养研究生基地;与佛山市教育局、禅城区教育局、南海区教育局、顺德区教育局、三水区教育局、高明区教育局等6个教育局,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佛山市信息网络中学、佛山一中、南海中学、南庄三中、南海实验中学、佛山九小、同济小学、实验学校等广东名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一个成为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聘请这些名校的各学科正高级、高级教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进行教学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等实践活动。同时加大投入,统筹教学和研究资源,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佛山名师工作室、佛山智能教育平台、微课平台等研究生教育平台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现“三结合”,即规范性与地方性结合、前沿性与基础性结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对授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更高的要求,50%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或具有丰富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实行三种模式,即互动教学-专题讲座-示范观摩-案例研讨的混合教学模式、平台-工作室-跟岗(顶岗)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任务-项目-课题-毕业设计对接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极大地弱化纯理论问题的探讨,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将中小学数学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师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师生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深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导师队伍,其中,校内专职硕士导师10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5人,硕士4人),校外兼职导师10人(正高级3人,中学高级7人),近五年承担了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多项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规划项目与重点攻关项目,累计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达34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多部。在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研究、微课研究、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方面形成研究特色。
学科带头人蒋家傅教授,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华南港澳地区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主编)4部。取得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个等。近年多次在全国性“智慧教育”高峰论坛作报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华南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佛山市教育局及五区教育局、佛山一中、南海实验中学等名校共建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聘请了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徐福荫教授等名师以及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担任兼职导师,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教学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以信息技术教学名师培养为导向,以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综合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设置既开设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教育评价与测量等专业课程,还开设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案例分析、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等应用类课程以及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等前瞻性课程;实践环节与佛山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工作任务对接;毕业选题与教科研课题对接。实行理论学习—在岗(跟岗)训练—课题研究—毕业设计一体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