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未分类 > 正文

学术硕士点介绍——土木工程

一、学科概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紧密依托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充分利用珠三角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区域交通综合发展为本学科开展土木建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行业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所提供的良好机遇,广泛开展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大跨度薄壁箱梁力学性能以及船桥碰撞理论与应用、桥梁结构施工力学行为与健康监测、不锈钢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结构耐久性、地下结构动力稳定性与地下工程施工控制技术、工业废水膜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鲜明特色与明显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设有如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桥梁设计计算理论与应用、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岩土力学与地下结构工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等。

土木工程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含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20人,留学归国人员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5人,积累了较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学科紧密结合土木建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前沿热点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取得了较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广东土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岭南地区土木建筑环境与节能创新实践基地、土木建筑实验室、水质分析与检测实验室以及若干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学科研究平台,超高重型落锤多功能冲击实验室、MTS结构静动力加载系统、500T长柱试验机、N-20结构耐久性试验系统、100T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SDT-10型土动力学试验系统、GDS非饱土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系统、FSR-6型非饱和土三轴蠕变试验系统、水质多参数测定系统、KL-ZWG-1型紫外光实验装置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ANSYS\MIDAS等工程数值分析软件,学科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为培养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研究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带头人

罗旗帜,博士,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现兼任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计算力学与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桥梁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佛山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校长。

专业领域与研究方向:

专业领域: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

研究方向:

(1)薄壁箱梁桥剪力滞的理论与应用

(2)船桥碰撞的理论与应用

(3)薄壁结构的动力分析

主要业绩成果: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1项、广东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1项及粤港合作项目2项,承担完成30余项横向科研开发项目。在美国《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工程结构》、《薄壁结构》,英国《结构与建筑》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31篇,主编教材2本。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曾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获奖人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共3项,获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广东省优秀电子教材二等奖1项,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获佛山市教育基金一等、二等、三等奖各1项。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佛山市直宣教战线优秀共产党员”、“佛山市直学校优秀行政管理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

 

三、学科方向简介

1.桥梁设计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桥梁碰撞实验

作为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学科方向,充分利用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紧密结合广东省以及佛山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基于本学科在薄壁箱梁力学性能、桥梁结构施工控制等学术研究方向的综合实力,重点开展了薄壁箱梁剪力滞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薄壁箱梁力学理论;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其在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等学术研究方向的丰富经验,扩大桥梁结构施工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范围,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佛山兴朗大桥、桂澜大桥、顺德水道特大桥、江门市新会区龙马大桥等重点工程施工监控实践。受佛山市九江大桥船桥碰撞等重大事故启发,本学科在国内较早开拓了船桥碰撞理论研究的新领域,针对船桥碰撞关键技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研究课题,开展了船桥碰撞动力学机理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薄壁箱梁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船桥碰撞理论等学术研究方向已经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2008年以来,本学科方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1项、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项目1项以及横向课题30余项,到账经费1300多万元。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获佛山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2本。目前,共有教授3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1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方向现拥有超高重型落锤多功能冲击实验室、MTS结构静动力加载系统、DT85G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2.0和结构数值模拟中心等先进仪器设备,为学科开展创新研究奠定了试验基础。

2.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本方向主要从事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混凝土结构冲击力学行为、高性能与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结构隔震减振理论与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以沿海高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为研究背景,国内较早开展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为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广泛应用与建立其设计准则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高性能与再生混凝土方面:多年来一直开展复合材料纳微宏观多尺度解析理论、废弃陶瓷与混凝土再生技术研究,特别在含复杂界面的纳米增强复合材料跨尺度方面,深入开展了宏观界面损伤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在混凝土结构隔振减振方面:开展了三维隔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其灾变控制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本方向在不锈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相介质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特色鲜明。

本方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5人,留学回国人员3人。与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外多个研究院所长期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近5年来,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横向课题30余项,培养联招硕士生19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21篇,其中SCI有11篇)。本方向建有数值模拟实验室、结构试验室、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室、冲击碰撞实验室、材料试验室,配有MTS动静加载试验系统、超高落锤冲击试验系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系统、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长柱试验机、等先进仪器设备及ANSYS等工程数值分析软,依托土木工程国家特专业、广东省高校土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3.岩土力学与地下结构工程研究

本学科方向主要开展软土基本力学性质、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减振、深基坑与隧道工程施工力学行为以及软土地基基础工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2008以来,本学科方向在国内较早开展地铁列车环境振动以及高速铁路隧道结构动力累积损伤机理研究;针对软土深基坑工程施工产生的重大安全隐患,深入开展地下工程施工力学行为与动态控制技术研究,在地下结构信息化施工控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依托国家基金1项,广东省基金2项和横向课题5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在地铁列车环境振动、高速铁路隧道动力累积损伤、软土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超前地质预报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EI收录18篇),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突显了本学科方向在地铁环境振动、高速铁路隧道动力累积损伤以及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等学术领域的研究特色与优势。本学科方向拥有GDS非饱和土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系统、SDT-10型土动三轴试验系统、FSR-6型非饱和土三轴蠕变试验系统以及超高落锤冲击实验室等先进的试验平如,为本学科方向深入开展软土施工力学行为、岩土动力学特性以及深基坑与隧道工程稳定性等特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方向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术研究团队,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安全生产专家1人,广东省“千百十”重点培养对象2人,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4.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

本学科方向紧密结合佛山市产业特点与城市建设需求,依托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重点开展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控、安全预警和应急技术研发。针对中水回用关键技术问题,采用微絮凝-变孔隙直接过滤工艺与膜组合技术,开展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依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有毒难降解有机废水、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造纸废水处理研究,并在水处理功能材料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依托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2项以及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在饮用水源水质监控、安全预警和应急技术、废(污)水深度处理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在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与优势。紧密结合佛山市政工程基本建设需要,瞄准城市给排水关键技术问题,不断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强化特色学术研究。针对佛山市北江水源地水质保护需要,深入开展水质监控、安全预警和应急技术研究。针对中水回用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废(污)水直接过滤工艺与膜组合技术研究。以高浓度有毒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氯代酚类难降解污染物有机废水的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

本学科方向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术研究团队,学术队伍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博士后2人,其中:广东省“千百十”重点培养对象1人,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师资条件。

  1. 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研究

主要开展脆性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应用以及废弃陶瓷与混凝土再生技术研究。近5年来,该方向依托国家基金2项、广东省基金2项,在多相介质与多重界面纳微米复合材料非线性性能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1. 土木工程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

依托大量土木工程重点项目,广泛开展桥梁工程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针对软土地下结构工程重大安全隐患,深入开展深基坑工程与隧道工程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近5年来,先后承担各类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科研到帐经费2500余万元,在桥梁工程与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领域取得了具有工程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