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2018年11月15日,“2018年度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沙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部校区邑谷举行。该学术沙龙指导单位是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由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和禅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由佛科院和佛山珠江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日报社)承办。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负责人、学校研究生处处长魏兴琥教授以及旅游系师生们参加了本次沙龙。本次沙龙活动由分为上午现场考察和下午沙龙互动两个环节组成。
读城:历史街区活化保存城市记忆
15号上午,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观察团走进禅城区,实地调研禅城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观察团一行先后来到位于莲花南街区的沙塘社区、位于新安街区的莺岗社区参观。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旅游系副教授郑坚强认为“重点保护个体古建,又让历史街区完整保留下来,还引进了非遗元素,让这些历史古建焕发了活力,融入现代城市发展进程。”来自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的导赏员、2017届佛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欧梓婷介绍,位于莲花南历史文化街区的沙塘社区,拥有沙塘坊、孤村铸炼、莲花乡土府、李可琼故居等历史建筑。咏春拳师祖梁赞、一代宗师叶问、姚氏咏春的姚忠强等武术宗师也曾在此居住,保存了大量的佛山记忆。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禅城作为中心城区,是2.2平方公里老城所在地,拥有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众多历史建筑,是佛山传统文化乃至岭南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禅城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让其融入城市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前,禅城区规划部门为八个历史文化街区编制了保护规划,其中,品字街保护规划已获批,其他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也已上报。规划指引下,禅城加紧推进仁寿寺扩建、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东华里片区改造、塔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等工程,恢复老城历史活力;同时,选择快子路、福贤路等特色老街进行活化改造,打造富有岭南特色文化街,使其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众议:汇聚多方力量打造文保新格局
15号下午举行的2018年度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街区改造沙龙上由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旅游系汪清蓉教授主持。沙龙上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旅游系黄耀丽教授认为,“古而不破,旧而不俗”,禅城突破常规做法,不仅保护单体历史古建,还对八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系统性规划,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整体保护,还持续推动街区活化,融入现代城市。
除了发动全民参与,禅城区规划部门还联合佛科院,共同探索禅城推进文化名城保护之道。“共同成立研究团队,对禅城的文化进行深挖掘。”佛科院旅游系副教授杨俭波介绍,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联手佛科院,首次组织编写《品城》《论城》《绘城》系列历史文化丛书,归纳总结保护相关经验,为岭南文化保护添砖加瓦。“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是见证历史物证之一,未来,禅城将积极探索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的保护活化途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文保新格局。
献计:点面结合焕发老城时代光彩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禅城如何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注入现代精神,合理开发利用,让老城重焕生机,引起与会代表的热议。
“我有一个梦,传承岭南文化的梦。”会上,历史建筑业主代表徐敏彤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佛山人,他对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建和街区怀有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希望它们能得到妥善保护,留住城市的记忆。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问题上,她表示,经过先辈的传承,原住民群体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情感相对强烈,且对一些历史古建拥有产权,“我们愿意参与历史街区活化,为焕发古城活力出一分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中挖掘文化产业价值,也成为各界期待的方向。“文化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郑坚强表示,要吸引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进驻,让传统文化和现代因素有机结合,激发出新活力。“可以通过非遗文化路线,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空间重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教授周彝馨提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禅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除了在册的历史建筑,还有北帝诞、华光诞、行通济、秋色等呈网状存在的民俗文化遗产,它们都形成了固定路径,“我认为非遗不仅仅是点的问题,可以用线性观点来看,用非遗项目将历史古建串珠成链。”
“注重文化传承、延续城市文脉,是禅城作为佛山历史文脉集中承载地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禅城面向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党组书记侯庆涛表示,今后,禅城将守住“不大拆大建”底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让千年古邑绽放新光彩。
专家视点:发动公众参与城市更新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徐好好认为,目前,从广州经验来看,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到城市更新,大致有两种路径可走,一种是政府强力主导,由政府投资改造建设;另一种则是政府引导,引入社会资金,最终由市场企业修缮、运营。
对比佛山,徐好好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由政府投资的项目,虽然往往在保护规划执行、公共空间营造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方面优势突出,但在后续运营、激发活力等方面有不足;由市场资金运营的项目,则活力有余,保护和规范不足。徐好好认为,最优的模式应该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在政府划定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商等方式,引入市场资金进行历史建筑活化,同时引导当地街坊等公众参与,让各界充分表达改造意愿和诉求,使改造方案“接地气,切民生”。“相比很多城市,佛山很特别,很少有大拆大建的冲动。”在多地开展过历史街区保护活化项目之后,徐好好认为,这一特点,让佛山各界更容易在历史街区保护活化方面达成共识,打造公共参与平台会事半功倍。
活化:开展老城设计和旅游策划
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何继红说,相比很多城市,禅城区乃至佛山市在历史街区保护活化上,称得上行动早、布局快,如佛山在全省首先出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禅城区则创新统筹机制,率先成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绩之外也有不足。何继红认为,禅城区乃至佛山市在历史街区保护活化方面仍有三个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一是部门之间联动不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传统古村落设计各个部门联动不足,应该把这些相互关联的内容,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历史文化保护“数据库”并纳入城市管理“一张图”平台。二是活化利用的政策和路径有待创新明晰。目前,不少历史建筑空置闲置、缺乏日常维护。以台北西门町红楼活化利用为例,何继红认为,政府应创新活化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制定负面清单和鼓励清单。三是城市街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度不够。何继红建议,应全面梳理老城的各类文化资源,开展老城详细设计和旅游策划,打造出八大景区和二十六个景点,形成老城区段完整的旅游体系,推动老城区与城市、产业共荣共生。
谈到旅游,就在2018年10月19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佛山市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投资和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五个加快”,即:加快城旅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和创新融合。为此,各部门组织开展了“最岭南”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比如佛山禅城旅游文化周暨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陶瓷艺术周、南海“中华二十四节气之西樵山•名山•名医•名药•名厨”系列活动、翰林文化节等文旅品牌。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节事、庆典、景点、活动的背后,我们必须意识到,旅游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城市既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空间,更是地域文化、历史演变和群体记忆的载体。今年的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永庆坊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本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沙龙,通过专家、学者、职能部门、开发商、本地居民等相关人士的沟通交流,对于促进探索全民参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活化的途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禅城样板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国内广大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与嘉宾互动
“2018年度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沙龙”进行中
出席沙龙的领导嘉宾合影
出席沙龙的领导嘉宾合影
版权所有 © JN江南官方 粤ICP备05008830号-1 粤公安网备 440604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