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促进高建,以高建带动全面,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和人才队伍、科研和服务地方、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我们策划推出系列巡礼报道,集中回眸五年来学校发展路,展示五年来学校新成就,鼓舞佛科院师生员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不换频道,不遗余力,不辱使命,为建成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继续奋斗。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十一:《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引领青年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引领青年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我校学子在“创青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喜获金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共青团工作多年来积极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以思想引领工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探索实施“青春引领工程”,不断完善科学育人机制,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成才报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普遍提升了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贡献青春力量。2017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一、完善组织育人体系,夯实共青团育人的组织基础
从抓总体规划入手,明确工作方向。学校党委每年有组织共青团工作专题研究会,并将共青团工作作为检查考核二级学院党建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突出强调了党建带团建的重要作用,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16年6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团委制定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共青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7年7月学校党委通过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为做好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从抓基础建设入手,完善工作机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从“打基础、顺体制、抓基层”三个方面下功夫,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基础是指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管理,注重档案整理。抓基层是指规范基层的工作,为基层团委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顺体制是指明确“一心双环”的作用,即以团组织为枢纽和中心,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外围延伸手臂,落实学生社团管理规定,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近年来,获省五四红旗团委2次,校学生会、文教学院学生会分别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学生会,省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重点立项26项,位居全省高校前十,获评全国高校 “示范团支部”、“百佳团支书”及全国活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我校团干部到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学习交流
从抓队伍建设入手,提高工作水平。为了提高全校专兼职团干部的素质,校团委实施了团干部“五个一”培养计划:组织一批优秀团干部出去考察调研,开阔工作视野;提供一批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倡导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风气;组织一次工作经验交流,培育典型,促进工作;举办一期团校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创建一个青年论坛,为团干部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及“1+10”,“1+100”的沟通平台。校团委还启动了“四个一”建设工程,要求每个专职团干部每年要“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举行一次人文讲座,帮扶一名特殊学生,开展一项创新工作”,切实提高团干部的水平。
从抓作风建设入手,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二是培养抓落实的良好风气。三是培养善于创新的良好风气。近年我校团干到团中央、团省委、团区委挂职共7人,青年教师志愿者赴文莱大学援教2人。连续两年获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4项,2017年获省高校共青团与青年研究工作课题7项,优秀成果1项,累计获奖与立项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二。
二、完善服务育人体系,深化共青团育人的服务内涵
学校师生参加第十四届
“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以服务学生就业为中心,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一是制定和修订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加强“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二是坚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以学生科技类社团为依托,以科技学术节为抓手,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确保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蓬勃开展。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积极拓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近五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创青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银奖、铜奖各1项,获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共81项154.7万元,连年获全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优秀组织单位。2016年获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 “优创杯”。
以维护学生权益为基础,增加理性表达意见的意识。一是注重理论研究,为学生维权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改进工作模式,为学生维权工作提供机制保证。三是突出社团职能,为学生维权工作提供群众基础。近年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共126件。
以完善选培机制为手段,打造精英集体和个人。一是完善选培机制,建设激励评比体系拓宽服务的平台。二是扩大宣传范围,确保优秀典型的示范性和受益性。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可敬可学的典型,既包括团队形象,也包括个体形象。团队形象包括“团日活动”百优、“优秀社团”十佳等,个体形象包括“感动校园”十佳、“志愿之星”十星等,使思想引领有项目可依托、有活动可参与、有人物可示范,“标杆”、“旗帜”实实在在就在青年身边,传递青春正能量。
三、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开辟共青团育人的实践阵地
学校党委书记曾峥教授为“三下乡”队伍授旗
依托品牌活动,丰富社会实践工作的活动载体。2014年以来,我们就在全校开展了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立项活动,孵化了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品牌活动5项,品牌项目32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政策宣讲、技术服务、科技扶贫、文化传播、爱心义教、乡村振兴及参与佛山“向心力”工程、禅城“青年123社区行动”等工作,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国情,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作出了贡献。学校连年被评广东省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连续两年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5年“青年123社区行动”社会实践项目被评为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2017年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开展志愿服务,搭建社会实践工作的合作平台。一是积极联合校内相关部门,搭建社会实践工作校内合作平台。二是充分发掘校外相关资源,搭建社会实践工作校外合作平台,在佛山50公里徒步、院士高峰会、电影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大型活动中组织了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开展“展翅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人成才,学校连年获广东省“展翅计划”优秀组织奖,张烨同学获首届广东省首席实习生光荣称号,全省四名大学生获此称号。
务求工作实效,建构科技创新实践工作的运行机制。一是建构领导机制。学校先后成立了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基金工作领导小组”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建构保障机制。出台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学术基金管理办法》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办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完善文化育人体系,提高共青团育人的文化品位
确定育人目标指向,用明确的标准培养青年。围绕“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要求,校团委尤其注重对青年学生进行以下四个素质的培养。一是政治素质,这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公民素质,这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品性问题。三是业务素质,这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层次问题。四是身心素质,这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健康问题。培养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心理。学校学生连年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省优秀团干优秀团员9人。
学校举办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暨2017级迎新文艺晚会
完善文化活动体系,用精品的活动锻炼青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面向全校征集文化活动立项,支持校园文化发展,支持“一团一品牌”,为此,我们设立了专项工作组,制定工作流程,协同承办单位共同做好活动宣传和成果反馈等策划推广。打造了“梦想与担当”迎新晚会、“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文艺汇报演出、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文朗诵会、人文与科技讲坛等校园文化品牌,为培养“六有”大学生搭建了舞台。学校多次荣获全省大学生戏剧比赛表演剧目一等奖和最佳组织奖,连年获全省大学生校园文体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
我校“青马100”学员到井冈山学习
学校承办团中央“与信仰对话”全国重点报告会
焕发学生组织活力,用优秀的组织熏陶青年。学校出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学校实施方案》,大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修订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加强对全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服务,在社团建立团支部,扶植了一批在校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精品社团,近年来,话剧团、春燕艺术团、轮滑协会分别获“广东省优秀社团”
荣誉称号,笛子协会、墨韵书画社分别获全国优秀国学社团荣誉称号,足球协会获全国百佳校园足球社团荣誉称号。2018年机器人协会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南部赛区季军并取得国赛资格,土木工作室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广东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并取得国赛资格。
打造“指尖上的共青团”,用迅捷的信息引导青年。学校建立的“青年之声”工作站,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已100%开通了新媒体平台,青马学员是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核心队伍,通过这支队伍,我们将网上网下的思想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2018年经中国青年网审核批准,我校成功获批成立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通讯站。
(校团委 宣传部)
Copyright JN江南官方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网站试运行中,如您发现问题请联系我们xchb@fosu.edu.cn,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