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研究员、中科院生物大分子科教融合卓越中心特聘研究员。
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以后在中科院获硕士学位(微生物学专业)和博士学位(生物化学专业),2015年被加拿大Alberta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3年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晋升研究员。1992年起历任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中科院武汉分院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领导职务。曾先后在加、美、英、香港等相关学术机构从事合作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Advanced Biosystems、Biocatalysis & Biotransformation、科学通报、中科院院刊、生物技术产业等期刊的编委或顾问;亚洲生物技术协会(AFOB)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生物芯片分会共同会长,世界生物传感学术大会组委会中国代表;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和伦敦纳米中心顾问小组成员。其他科技顾问工作包括: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席科学顾问组织(CSAE)中国代表(2013, 2015, 2016)。
曾获中科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1989)、中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等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生物学和生物传感。
1)纳米生物学:利用天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装性能,通过理性设计,构建一维、二维和三维以及多层级的生物纳米载荷体系,成为纳米生物学的一种研究模式,并应用于高灵敏度生物传感系统的构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发展超分辨方法,对细胞重要免疫分子的分布定位及丰度进行表征。
2)分子生物传感与细胞分子事件示踪:发展红色、远红和近红外荧光蛋白分子传感系统(BiFC,TriFC等)和多色标记技术,实现活细胞内和活体内分子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活细胞及亚细胞结构对外源物质的响应、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
3)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利用生物元件的特异性识别原理,结合物理和化学手段,建立了系列生物传感模式,包括微生物细胞电极、多功能酶电极、基因光学传感、免疫表面声波传感、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组芯片等。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柔性生物传感器系统。
迄今共发表科学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190余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相关专著3部,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数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