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估中专业建设负责人要知道
1.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与发展、招生人数、录取率、一志愿率、毕业率、就业率、起薪、毕业生主要去向、毕业后发展等。
2.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及实现情况,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关系;专业建设发展的现状、规划及落实成效。
3.课程体系的规划、依据及落实情况,各门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课程教材建设与选用情况。
4.本专业培养方案及要求,例如学分要求、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
5.本专业教师结构,教师结构与背景对专业发展的支持度。
6.实践教学基本情况:实习(实训)的目标、实施及效果,软硬件条件,对课程体系的支撑作用。
7.教研主要内容、形式、效果与跟进情况。
8.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与成效(如有创新班或实验班,说明实施情况及效果)。
9.本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效果,本人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
10.本专业人才培养反馈意见的获取方式(如教师、学生、校友、用人单位和行业等)。
11.学生的学业情况、学习负担、学习方法、学生对本专业学习过程的满意情况(举例)。
12.对本专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3.其他相关工作。
二、评估中部、系主任要知道
1.教师队伍总体情况(包含结构、特点、建设情况);教学管理人员、课程团队、教学小组建设等情况;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2.教研室教学工作组织形式(包括教研室例会制度、教学研究与业务培训进修、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机制等);本教研室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3.教研室所辖课程门数、名称、类型、教材建设与选用等情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具体举措;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和调整情况;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情况。
4.教研室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优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程度;所辖课程的办公场所、教学所使用教室、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情况。
5.教研室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落实情况(包括听看课制度、教学常规检查、信息反馈、改进情况等)。
6.本科生日常作业情况、考试工作规范和工作机制(包括试卷出题、阅卷、成绩登录等)、考试方法改革事例等。
7.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工作机制;教学改革情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举例说明且有材料支撑);学生实习实训相关措施、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8.教研室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情况,如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竞赛、裁判、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情况。
三、评估中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师要知道
1.负责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情况。
3.课程教材建设及选用情况。
4.个人主要教学活动:课程、工作量、实习、实验、教研室活动、教改活动、指导学生情况等。
5.个人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
6.对课程建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7.其他本科教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