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医学部 school of medicine
1 2 3 4 5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读书有感

发布时间:2016-05-31

从你第一次踏进校园开始,就被无数人无数次告知:你应该多读书。当你第一次听见这些时,一定对其抱以怀疑不解的态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你便也越能从书籍中发现你想要的,之前半知不解的道理放到现在也许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

书籍总是能告诉我们更多,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它就像是一位无形的老师,你认为他是在讲述平淡无奇的生活,只为图读者一乐,却不知他早已向你解释了深刻的道理。

相比于外国名著,中华经典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却仍在熠熠发光,给无数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虽然不能像政治理论书中所说那样面面俱到,但力所能及之处还是有很多。

最近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经常在谈论的一个话题: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论语》中所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中所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中所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博爱,并不是逼你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而是鼓励你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人,借用政治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书中也并非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例子,还有“讽刺”的一面,提及讽刺,不得不想到鲁迅,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国人愚昧,正面的积极引导已无法打动深受封建统治毒害的心灵,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药》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向人们不停地控诉着。

若论述和谐社会,怎么看都觉得主题太大,社会,就是一个一个的小家构成的,每个家庭所向往的能实现,能满足,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这不就和谐了吗。不得不说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印象比较深的一部,初看《边城》,给我们描绘的无非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起初还想想或许这样简单的内容并不足以撑起一部书的分量,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想错了。

书中说:“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 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样地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

这不仅仅是沈从文先生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大众的追求。但从现代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和谐尚任重道远。

从我自身来讲,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你就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不再是那个依旧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任性妄为的小孩子了,你已经成长成一个必要时需自己独自面对的大人。从小就受“孔融让梨”的耳濡目染,文化已深深地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基。

不得不承认,自己从读书中受益匪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受人欺负,想以牙还牙时,古人“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教导又响彻在耳边,“饶别人”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大度。还记得初中时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如果恶言相击,两方受损,好几周见面如路人,一人让一步,清醒下来,冷静下来,好好处理问题,矛盾迎刃而解。父母相处也是这样,有时候抱怨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谅解,总是不停地追问,到最后,矛盾激化,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但每个矛盾解决的背后,双方总得有一方先开口。

传统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明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

古人所讲: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虽做不到“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校园仍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土壤去培养良好的道德准则,扎根优秀的传统文化。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