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危中寻机,如何在坚持中逆袭 —郝志峰校长信中寄语我校研究生

导读:面对疫情,研究生怎么读?一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如何在坚持中实现逆袭?开学在即,我校郝志峰校长在给自己研究生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在逆境中坚定信心,正确定位,脚踏实地,硬核逆袭。

信件正文

 同学们:

    看到佛科院这几年研究生质量无形中不断上升,深感欣慰。当前,学校突然碰到研究生扩招的机遇,让我深感担忧的是,我自己带的研究生,和即将要调剂来的新生,可能他们的“水准”还不如2019级和2018级硕士生,而他们马上就要来了。此外,有些研究生,知道我的背景是研究数学方向,总想从我这里找到如何模仿像张益唐咸鱼翻身的路径(幻觉)。鉴于此,我想了这么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读研什么最重要?尽管老师、学校、能不能录取,这些都很重要,你也心急如焚当下的处境。但我想说的是,研究生的第一要务是“问题”导向(注意,我会反复强调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想什么“问题”会作为你的终身的追求?这与导师无关,导师仅仅是你资金、环境的支持者。但是,作为一个准备改换门庭(2B线的本科生想搞个文凭,考广工、沈阳工等高校调剂过来)的学生,你们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问题”。通常来说(爱因斯坦也怎么认为),简洁和美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换句话说,“问题”好比附在身体上的灵魂。至于,录不录取?考哪个学校?读哪个导师?有没有佛科院硕士文凭的加持,这些并不太重要。我希望,各位硕士生不要过度追求无谓的“枷锁”,要学会放下。

    张益唐,就是一个典型,他一辈子只做一个问题(简洁、美)就可以了。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

    2.学会“读文献”,注意,我很少提“读书”!读文献,要有三招。

    第一招,就是要学会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篇论文,只要不是垃圾论文,都有与你自己“问题”的关联。各位研究生注意了,我再次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那么,你怎么使你刚刚读的论文学以致用?我记得在我博士毕业后,有一次和另外一个青年学者一起开学术会议,他是下午会议的报告人。结果,他居然利用中午个把小时的时间,就把上午报告人汇报的内容和他的报告(当然,有他自己一直关注的“问题”)完美地融合起来。而且,融合的没有痕迹,至少大部分人没有看出来,我因为看得很仔细,所以感到大为惊叹。从此,我也经常这么脑洞大开。

    第二招,要说到我读博士的同班同学,他严格要求自己,每读一篇文献必须写一篇改进。虽然,我的观点和他不太一样,我觉得对于有些垃圾文章不必大费周章,写了反而大掉身价。但从两个方面,他都比我占优势:一方面,评奖学金的时候,他的成果数量比我多;另外一个就是,他写论文的的手法逐渐比我熟练。因为在论文的投稿中,评审人也会给出一些小建议,这些小建议,即是改进,也是对新写的一篇论文的启发。

    第三招,是要发现好的“问题”。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一般都比较过时、比较难。文献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比较新颖、比较前沿、比较时髦。所以,要及时把你心目中的大“大问题”与文献结合起来做一些“小问题”,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要有些披荆斩棘,而荆棘就是“小问题”,“大问题”就是顶峰、就是理想。

    3.学会总结、学会收尾。对于这个建议,我认为回顾一下你小学和中学的区别就会知道我的意思,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为何会有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在我看来,小学和中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学会自我总结,这也是小学和中学的唯一区别!有时候,总结的“宏观气势”会把“微观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一下子突破开去。还有一点,就是学会不要在歧途上反复纠缠,方法就是收尾。见势不妙,首先是见势(也就是看清趋势),但这一点难度极大,有的时候,科研就是最后一秒。所以,我没有强求,只是要求学会。当然,怎么收尾呢?例如,当你在读文献、读课程的时候,一旦你真的顺利完成了一道题、一篇文章,就千万不要重复地做同一个难度的题,或者再读类似的文章,而要学会做更难的题,读更难读的文章。

    此外,我还要提醒各位研究生,学会休息、放松,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换个环境,尤其是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身后和山下的风景。等过了1-2天,收拾好心情,再出发。我的习惯是,3-5个小时以内只做一件事,只研究一个领域、一个问题、一篇文章。千万不要隔两个小时,又换一门课,这样研究很辛苦。

    4.学会跳跃,学会学习对手学派的论文。张益唐的吃亏,当然有指出导师错误的两难。但从不同学派的视域去思考,尤其是利用对手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做学问的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就是受一篇俄罗斯论文的启发,而俄罗斯学者往往与美国学者的思路差距很大(其实,即使在欧美或日本,也有很多互相瞧不起对方的学派)。另外,不同方法的桥梁(对偶、模仿)都是很好的技巧。所谓,“四大新的数学模式或方法”:模糊数学(粗糙集理论、可拓集合、灰色理论、不确定性理论)、图论(因为可以转化为矩阵)、分形(包括,微分方程的带时滞,系数扰动等等)、非线性??(我一下子记不得了)。目前看,尽管发表的相关文章很多,而且搞工程应用的人还蛮喜欢的。另外,还有遗传算法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入门级算法,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做硕士论文了,但改头换面的工作,还是比比皆是。就像蚁群算法之后的鱼群算法、粒子群算法,都挺好玩的。当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来临之际,估计也会有咸鱼翻身的感觉(这和张益唐关注问题的当量、风格毫不相干)。

    注: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有做模糊数学、图论、GA的,我的博士后也有做分形的,是挺好玩一下的。同时,2019年我的国家基金也是基于图论的一个新想法,尽管仅仅是利用图论,是2015Nature的一个工作,在图的点线基础上,提出了高阶模体(motif)的想法,也就是三个点和线看成一组基(对比传统图论,就是一个点、一条线(两个顶点))的图的分解。这个创意很好,所以我们用于算法研究。更何况,有三个点之后,可能会有四个点、五个点……。当然,科研价值肯定不如第一篇突破性的论文。

    当然,新的数学模式或方法的观点,仅仅是纯粹数学界的调侃,从工程界的反馈来看,其实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不妨碍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可以去试一试。

所以,学习不同的学派和他们的技巧,是做学问的基本功。

 

 校长以对自己研究生的导学经历为勉励我校研究生,做到危中寻机,用信心、耐心在坚持中实现成长的逆袭。疫情之下,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工作布置和学校党委各项要求,积极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研究生导师履职尽责,坚守育人初心,我校研究生停课不停学,坚持学习科研。为准确掌握和督促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学习科研,研究生工作部问卷调查了疫情防控期间导师指导关心研究生情况和研究生完成成果情况。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关心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占比98.65%以上,我校导师用实际关怀行动积极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另一方面,停课不停学期间,研究生取得已发表或拟发表的论文、专利86件,占全校研究生比例约9.6%,展现了我校研究生良好的学习风貌,在不平凡的特殊时期,我校研究生有责任,有担当,积极战“疫”不停学,戴上口罩仍然是最勤奋努力的攀峰人。


                                                                                                        研究生学院 研究生工作部

                                                                          2020.3.6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