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新闻纵横

人物专访 | 徐扬:青年英才,勇攀科研高峰

发表时间:2024-11-25

徐扬,就职于JN江南官方经济贸易学院,是一位90后博士,在读博期间和入职JN江南官方短短的两年时间,凭着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保持定力,敢于创新,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术成就

徐扬老师长期专注于产业经济、数字经济及技术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他已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科研管理》《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代表性论文包括《生产率困境的形成与治理机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中国跨企业的资本配置扭曲:金融摩擦还是信贷配置的制度偏向》以及《资质认定型创新政策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量提质”》。其中,《生产率困境的形成与治理机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一文基于创新经济学、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和组织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交叉知识,发展了一个关于生产率困境的综合性的理论框架考察生产率困境的形成机制和治理方式,该文对生产率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在2024年获得第十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一等奖。

徐扬老师入职两年时间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科联等多个基金项目。同时,还合作撰写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如《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技术交易分析报告》《关于支持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增强科研能力的建议》《新增长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新质生产力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部分报告还获得省级领导正面批示。

徐扬作为经贸学院年轻老师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成为众多学生崇拜的对象。为此,学院学生记者采访了徐扬老师,请他分享求学经历和在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

求学历程

徐扬老师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工作是研一下学期(2017)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向硕导“讨要”了一个选题。作为专业第一名成绩入学的学生,导师抱着让他试一试的想法,建议他去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期刊上找一篇关于The Productivity dilemma(效率与创新冲突)的一篇综述论文。出人意料的是,他以此篇文章为根基,寻找到一系列与此重要相关的文献,汇总后将近1000余篇英文文献,通过阅读整理,撰稿成中文综述论文,整个过程历时两年,最终发表在管理学中文顶级期刊《管理世界》(该文后来在2024年获得广东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一等奖),此后便开启了自己的学习研究生涯。博士期间,他进入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继续深造。从最开始的茫然到培养出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虽然过程比较痛苦,但也收获颇丰。

研究方向

记者:您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这些领域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都非常重要。能否详细谈谈这些研究方向是如何影响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讲授的?

徐扬: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数字经济,确实都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在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方面,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产业组织形态下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会通过案例分析,如高科技企业、传统制造业等不同行业中的创新实践,来展示产业组织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效果。同时,也会探讨技术创新如何推动产业组织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

数字经济则是另一个深感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数字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运营模式。因此,在课堂上,会强调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并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传统行业、创造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就业机会。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字经济的魅力,还会引入一些前沿的数字技术应用案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记者:您在国家自科基金、广东省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您如何将这些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学术理论?

徐扬:目前,在研项目主要是两个,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国破解关键中间品供给不足的机理、实证和政策研究”和广东省社科联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广东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路径研究”,这两个项目从全国和广东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产业发展问题,即一个是如何补齐关键中间品供给不足,另一个是如何打破产业和科技“两张皮”难题。通过精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且具有时效性的周边案例,尤其是佛山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美的威灵汽车利用在空调压缩机方面的技术积累来实现跨界创新,进入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等来讲解《管理学》课程中的多元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以及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

 

教学方法和学生培养

记者:您在《劳动经济学》、《运营管理》等课程中授课,能否分享一下您如何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原理通过实际案例与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徐扬:在《劳动经济学》、《运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复杂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被视作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例如,对于《劳动经济学》,课程通过分析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工资差异和失业率的变化,引入最低工资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具体案例。在《运营管理》课程中,课程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深入探讨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等复杂问题。同时,课程还教授学生使用项目管理工具规划项目流程,以增强学生对运营管理的直观感受和实践能力。

 

记者:很多学生在面对较为抽象的学术理论时可能会感到困难,您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的?是否有一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

徐扬:在面对较为抽象的学术理论时,学生确实可能会感到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我采用了一系列特定的教学方法,旨在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更易于理解和消化的内容。以下是我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是从生活实例入手。抽象的理论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捉摸,因此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运营管理》课程中讲解排队论的时候,拿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场景来给学生讲解如何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什么要把办理业务时间长的客户单独设立通道;以及引入博弈论中的豪特林模型,通过动画演示给学生讲解为何麦当劳和KFC会开在一起。

二是提问与引导。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我会通过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

三是通过关键词抓取来快速了解概念。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不太喜欢理论讲解,但是作为知识的浓缩,必须要讲,这里面可以通过强调关键词的方法来让学生快速记忆、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学术成就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记者:您在科研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否帮助您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科研与教学中,您是如何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

徐扬: 在科研中,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保持专注、拥有一颗好奇心、积极合作,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做接地气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经验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会分享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们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和多层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科研工作的实际过程,还能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记者:您在学术研究中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与产业组织的结合上。如何引导学生也能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

徐扬: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首先要具备对某一领域的深度了解和掌握,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去做跨学科研究,而现实往往很多人“打一枪换一炮”,哪个问题热门就去研究哪个,这么做的后果是不聚焦,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在当前学术圈如此“卷”的时代,想到处开花,往往是不现实的。

关于自己为什么关注产业组织与数字经济的交叉研究。主要在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更新,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首先,市场结构因数字经济的兴起而发生了显著变化,平台经济的崛起使得市场边界变得模糊,跨界竞争成为常态。企业借助数字技术,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跨界发展,从而拓宽市场边界。其次,企业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数据驱动的决策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等新型模式转变,组织结构则趋向扁平化,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此外,数字经济还推动了竞争战略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平台化竞争以及创新驱动的竞争策略,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最后,产业组织理论也需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完善,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动态竞争理论的完善以及政策制定与监管的创新,都是未来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未来学生的建议

记者: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徐扬:首先,广泛阅读,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学术研究的根基在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和前沿研究,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通过阅读,可以形成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学术讨论是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同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验设计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来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勇于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敢于提出新的假设和观点,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此外,学会跨学科思考和整合。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应该学会跨学科思考和整合。通过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最后,保持耐心和毅力。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应该保持耐心和毅力,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学术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记者:您在研究中有丰富的实证分析经验,您是否建议学生在研究早期就注重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如何在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中帮助他们脱颖而出?

徐扬:首先,要明确研究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方法适不适合所要研究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是很好的研究范式。

其次,对于实证方法学习,掌握实证研究范式是一项必需的技能,数据分析涉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文本分析等一系列课程学习,要通过学好这些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数理分析能力。但现在经济学的培养过于强调对数理方法的学习,而缺乏对于问题本身的关注,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个硕士写的实证分析论文,方法运用非常前沿、“高大上”,但是所要研究的问题确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出来结果,根本没必要花费大量篇幅去阐述,所以还是要明确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最后,利用数据做研究,无论是未来继续学术深造还是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公务员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过程,通过列举数据佐证观点似乎更让人信服。

稿件来源:经济贸易学院

通讯员:苏容仪

邮编:528225 江湾校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仙溪校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广云路33号
事业单位 360安全检测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