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土木与交通学院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学院简讯

佛科院协办第四届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

2021-11-22

11月20日-21日,第四届桥梁工程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ICEISMB2021)在线上(Zoom会议平台)顺利召开。鉴于近期国内局地疫情再现,国外多数国家形势依旧严峻的形势下,本次会议仍采用在线视频会议形式举行,积极探索这种新型的线上大型国际会议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并设置了同声传译翻译,参会代表可以在软件任务栏“传译”功能中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本届会议由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主办,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三明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协办,国际期刊《Sustainable Structures》、《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赛斯美克土木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同杰桥梁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支持。截止11月20日会前关闭注册通道,本届会议注册参会人数达1000多人,注册参会代表来自高校、设计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个方面,来源地遍及世界各地。北京时间11月20日8:20,开幕式正式开始,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陈政清院士、国际桥协副主席、同济大学桥梁系主任孙利民教授、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邓露教授分别为本届会议作开幕致辞。

  陈政清院士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高度超过600米,桥梁跨度正在超越2000米大关,防灾减灾要求越来越高。桥梁结构与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是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支持,更需要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开拓创新,不断深入研究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从源头上解决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与工程挑战。希望大家能够在本次会议中充分展示科研成果,深入交流合作,促进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领域不断发展!”

孙利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受到了来自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赞扬,取得了丰硕成果。地震、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严重的财产损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保障人们生命安全,推动社会的发展。会议围绕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桥梁建设与工程安全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构建基础设施系统抗灾韧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同济大学祝愿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届会议共设置了一个主会场(20日全天),11个平行分会场(21日上午6个平行分会场、下午5个平行分会场);其中主会场组织了大会主旨报告18个。主会场同时在线参会代表达到会场人数上限1000人,创历届参会人数新高。报告内容涵盖了桥梁在地震、风、船撞、水毁等多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监测、试验、深度学习、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多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为线上参会代表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盛宴。

21日上午9:00,各平行分会场学术报告正式。上午6个平行分会场分别由兰州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组织;下午5个平行分会场分别由兰州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三明学院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组织。11个平行分会场共组织邀请报告32个、口头报告81个。

我校土木工程研究积极参加该会议,并有3位同学在分会场做学术报告,积极扩展学术交流,丰富了我校研究生的培养途径何方式,扩大了学科影响力。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主持了第11分会场,并与参会报告人进行学术交流。

21日晚8:00闭幕式由组委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党新志老师主持。颁奖环节,党新志秘书长代表大会组委会主席袁万城教授宣布了第四届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研究生优秀口头报告”评选获奖者名单,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勇攀科学高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蒋欢军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本届会议不仅是桥梁结构防灾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疫情影响下为数不多的一次结构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本届会议报告的成果表明,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研究正在取得的重要进步和成果,在有原创特征的理论建构和工程实践创新方面,也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JN江南官方 - 土木与交通学院
欢迎各位学子报考土木工程硕士点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