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佛山创新论坛”系列第108讲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莅临我校,为师生们作了题为《泛第三极科学、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发展》的学术讲座。
学术报告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陈忻教授主持,郝志峰校长对陈院士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对陈院士研究团队与我校相关专业的合作寄予厚望。
陈院士向大家介绍: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及其气候环境变化的驱动区。距今3600年前,沿高原北侧发生的东西方农业传播与技术交流,最终促使来自黄河流域的先民大规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沿着东西方交流通道出现的这些农牧混合定居点,为丝绸之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使人类在横跨欧亚大陆的长距离、大规模文化交流出现了质的飞跃,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开展青藏高原、跨大陆丝路文明发展、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认识这一人类活动悠久且环境变化剧烈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轨迹和规律,进而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决策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教师、学生共50余人参加了讲座并与院士进行了互动。
陈发虎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兰州大学兼职特聘教授。2007-2018年任兰州大学副校长。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负责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005-2013),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干旱区地理、环境变化、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在黄土研究、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环境考古与史前文明演化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曾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13-2018),现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资源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副理事长,担任多家国内外刊物的执行主编、副主编或编委。陈院士目前主要从事气候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兴衰、全新世环境变化、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NCC、PNAS、ESR、SR、QSR、《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60多篇(SCI论文280多篇);论著总被引11000多次,SCI刊物总被引9100多次,H指数48;研究成果获12项省部级科技奖(含一等奖5项)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2007年、2018年)。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 JN江南官方 粤ICP备05008830号-1 粤公安网备 440604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