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鸥应邀来我校作题为“想像的可能——旧体诗词之诗情与画意的不确定性”的学术讲座。
张海鸥教授主要围绕与清明节相关的若干首诗词,探讨诗词作品在解读上的不确定性;以经典诗词为例,探讨诗词文本与画面场景的可想像关系。他指出,文学在表达个人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表达人类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诗词同样具备这样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以清明节相关的诗词为例,譬如张继的《阊门即事》、杜牧的《清明》、黄庭坚的《清明》、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等多首诗词,向读者展现了诗词解读的多种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诗词艺术之佳境。有时候,一首诗词场景虽然简单,但是所蕴含的人生故事、人类哲理却不简单。诗是心灵的画,画是心灵的诗歌,每一首诗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激发我们的多种情思。即便现代流行歌曲《发如雪》也不例外。文学抒写人类情怀,无论古今中外,无不相通。
张海鸥教授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说明了诗画相通,艺术既呈现生命的广度和宽度,也能延伸生命的长度。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鹿柴》等,都超越时空的力量,是画面美和哲理美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诗词艺术的再现和创造。
张老师的精彩演讲,博得现场阵阵掌声,师生们一致表示真真切切地领略了大家风范。演讲结束嘉宾与师生互动,涉及到诗词教学、诗词写作教学和旧体诗词的前景等问题。
张海鸥教授现任中华诗教学会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务,2016年被“诗词中国”活动评选为“最具影响力诗人”。
本次学术讲座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学科办主办,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承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工部、研究生工作部协办,讲座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巫小黎教授主持。
(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JN江南官方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网站试运行中,如您发现问题请联系我们xchb@fosu.edu.cn,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