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9日,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主题活动暨与学术名家面对面顺利举行, 长江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郜元宝教授应邀来校开展系列学术活动。校长郝志峰教授对郜元宝教授莅校指导和讲学表示热烈欢迎,出席了4月8日晚上在江湾校区信息楼105课室进行的专题课程教学,并为当天的专题课做精彩点评,鼓励师生敢于跨界,大胆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本次主题活动分三个单元展开。第一单元是4月7日晚上的学术讲演会。郜元宝教授在信息楼103课室面向全校200多名师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方、国族与世界——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想象》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讲演。郜教授在界定文学文本中的地方、国族、世界与客观存在的地方、国族、世界两者间的区别后,分析了中国当代作家具有植根于他们家乡民俗文化进行创作的地域性特征,他强调指出,这是研究中国文学无法绕开的逻辑起点。研究当代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需要看清不同地域文化深处和细部的差异。随后分析了当代作家写作中的国族性因素,认为国族性与地方性之间存在互相补充、对立、冲突等多种倾向,并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例做个案分析。提出《围城》的“世界性”元素这一新颖别致又富有概括力的学术概念。郜教授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是一种非本质主义的、非普遍主义的交往、共在状态,为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写作实践提供了思考路径。
本次主题学术活动第二单元是4月8、9日《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郜元宝教授给学生们讲了《再论鲁迅中断小说创作的问题》《看懂小说的“条件”——以鲁迅〈弟兄〉为例》两个专题。
现当代文学研究,长期以小说为文学正宗,对文学性杂文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评价不高。在《再论鲁迅中断小说创作的问题》中,郜教授从鲁迅的文学观切入,并试图颠覆鲁迅研究界前期以小说为代表,后期以杂文为主导,重新审视将鲁迅“一分为二”的成说,强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连贯性和整一性。
“怎样的小说才算是一部好的小说”是郜教授《看懂小说的“条件”——以鲁迅<弟兄>为例》一开始就抛出来的问题。他以鲁迅“不起眼”的作品《弟兄》为例细致剖析,以丰富的史料和鲁迅生平、实际遇境遇,提出《弟兄》在折射普遍意义的同时,夹带了鲁迅的私人事件。认为创作一篇好的小说,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历史眼光,看懂一篇小说,道理也一样。
“人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学术对话与学科建设研讨,是郜教授此次主题学术活动的第三单元。4月9日上午,在江湾校区行政楼325会议室举行,郜教授首先简单回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史,阐述了“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建构的历史语境和话语内涵,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从碎片化迈向体系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转型,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学科共同体逐步达成共识、予以破解。他建议研究者,把握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新变,拓宽视野、保持反思的精神与勇气,张显自己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品格。郜元宝教授还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其他问题,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互动交流主动热烈,内容丰富,师生们表示受益良多。
郜教授的到来,引起了校外不少同行的关注。著名文学评论家、青年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谢有顺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胡传吉博士,华南师大教授、博导凌逾博士、广东警官学院副教授蔡天星博士,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先生以及佛山市内的同好,都专程来到佛科院,亲临“与学术名家面对面”现场,并与郜元宝老师互动。郜老师莅禅期间,还到顺德区佛山新城弥漫着岭南风情的区适子故里参观考察,表示出对岭南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浓厚的兴趣。
人文与教育学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等院、系领导、老师,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在读本科生、研究生等大约1000多人次,参加了此次主题活动。活动全程由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巫小黎教授主持。
(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
Copyright JN江南官方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网站试运行中,如您发现问题请联系我们xchb@fosu.edu.cn,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