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促进高建,以高建带动全面,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和人才队伍、科研和服务地方、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我们策划推出系列巡礼报道,集中回眸五年来学校发展路,展示五年来学校新成就,鼓舞佛科院师生员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不换频道,不遗余力,不辱使命,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继续奋斗。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四:《聚焦立德树人 深耕产教融合 致力提升内涵 实现领跑示范 》。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建设“课程思政”
近五年,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集体辅导和培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着力建设“基于易班的思政网络互动课程群”,探索“思政课堂+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推行“中班上课、小班研讨”,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扭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观念,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把课程育人纳入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内容,督促和引导专业教师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位、各个层面,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大德育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积极融入思政元素,着力培养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地方支柱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融合的工科专业体系业已建成
学校抓住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机遇,根据佛山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需求,瞄准佛山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节能与环保、制造服务等六大领域,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近两年新增物联网工程、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风景园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环境科学、工业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11个工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53个,其中理工科专业35个(工科28个、理科7个),占6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源与照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9个工科专业在第一批次招生,53个本科专业中41个专业服务佛山市支柱产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77%,快速实现我校由地方综合性大学向高水平理工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
学校各学科门类中现设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双学院制”工科人才共育模式构建与实践的成效明显
近三年,我校14个“专业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或产业园区共建了23个“产业学院”,开设机器人产业班、工业设计产业班等13个“产业特色班”,建立“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项目共研”“就业共助”“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新方法,创立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大学学习与企业工作对接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新体系,开展互利共赢的“双学院制”人才共育新模式的实践。
企业将产业资源、行业经验、职业标准、实习岗位、技术工艺等植入产业学院,高校负责提供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讨、专项技术开发以及人力资源服务等,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合作企业上百家,涉及产业、行业20多个,直接受益学生5000多人、教师300多人、企业员工2000多人,成效明显。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创业率高达1.45%;教师工程教学、成果转化能力日趋增强,成果转化率高达60%;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升。我校“产业学院”和“双学院制”建设经验,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10多所高校借鉴和推广应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广东省委原书记胡春华同志,曾于2015-2017年三次亲临我校调研指导,对我校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培养更多一流工程师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2017年5月,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视察我校半导体产业学院时充分肯定,“你校的这种‘双学院制’的做法很好,值得大力推广”。《南方日报》,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官网等10多家媒体也对此作了全面报道。
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到我校产业学院视察
《南方日报》对我校“双学院制”作专题报道
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扎实推进我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进程
近几年,学校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主动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引领,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构建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也逐渐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中。
经过近两年的准备,2017年10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接受了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认证专家团的入校实地访评,专家团对我校两个专业的办学规范与理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两个专业符合专业认证要求、同意给予通过认证。2018年2月9日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认证委员会确认我校两个专业通过认证、认定有效期3年。至此,我校成为广东省率先通过IEET认证的地方高校,通过认证的专业数居全省首位。同时,学校正式启动了2018年材料化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三个专业的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认证专家团到校实地访评
我校两个专业接受IEET认证合格证书的现场
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本科教学改革工作亮点纷呈
近五年,学校建立国家、省、校级三级特色专业体系,在光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及信息化、生物工程、材料应用、土木工程等专业形成特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从2013年起,学校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项目驱动”的基本思路,通过三个途径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并已建成,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7门,校级精品开放建设课程69门,校级优质课程96门。近五年,我校获得102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89项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80项、省级项目587项,并逐渐结题。近两年,新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6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省级协同育人项目2项、广东省和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近五年,我校获广东省第七、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地方本科高校“双学院制”工科人才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项目。
学校表彰本科教学工作先进集体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
(教务处)
Copyright JN江南官方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网站试运行中,如您发现问题请联系我们xchb@fosu.edu.cn,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