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材料与能源学院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心灵驿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一站式社区 | 心灵驿站(八):追求卓越的路上,告诉自己“不完美也没关系”

2024年08月14日

读了很多文献,数据也准备妥当,但是一坐到电脑前准备写论文,就迟迟下不去手。

一边焦虑,担心写出来的文章不够好;一边上演起“拖延大法”——先喝口水,然后跟室友聊聊天,再掏出手机刷会儿视频、打局游戏,转眼快中午了叫个外卖吧……

一天下来,进度为零,于是开启自责模式。小A想不明白,明明已经为写论文做了这么多准备,但为什么就是没办法开始呢?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烦恼

那么很可能是完美主义在作祟

PART.1 你了解完美主义吗? 

大量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框框,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人格结构。

一般来说,完美主义者会用过高的期望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或他人,而这种标准是不切实际且根深蒂固的。具体说来,完美主义有三种类型:

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

(疯狂“卷”自己)

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者不仅为自己的表现设定过高的标准,同时还会担忧自己的错误和怀疑自己的行为,并极力避免失败。他们对自己有很多过分挑剔和苛刻的自我评价,比如:

“如果我不给自己定下最高的标准,我就会成为一个糟糕的人。”

“如果我不能申请到理想的学校,就说明我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

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

(疯狂push他人)

与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相反,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将不现实的完美期待朝向他人,容易导致缺乏信任和对他人的敌意,造成人际关系困扰(比如愤世嫉俗和孤独感)。如果你在一个人身边经常感觉到:

“这个人总是对我吹毛求疵、百般挑刺。”

“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满意,反而会指责我能力不足,批评我不够好……

那么你很有可能遇到了一位他人导向型完美主义者。

社会规定型完美主义

(即相信他人要求自我完美)

社会规定型完美主义者对自我表现的评价,与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和期待密不可分。他们常常过分关心别人对自我的看法,活在外界的目光和评价里,常见的思维有:

“如果我不能始终表现出色,我就会失去别人对我的尊敬。”

“只有得到他人肯定时,我才觉得自己足够好。”

PART.2完美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方面,它可以激励我们实现目标、自我提升,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事实上,尽管过程艰辛,但很多完美主义者确实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工作。

然而另一方面,过度的完美主义会伤害到我们身心健康,比如:增加不必要的压力、拖慢工作节奏、陷入失望和消极的自我批评,甚至出现抑郁、焦虑、强迫或进食障碍。

PART.3逃离完美主义陷阱

既然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那么该如何利用完美主义的积极一面,同时减少消极的一面呢?或许你可以试试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01意识到你内心存在的完美主义倾向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完美主义有多普遍。通过更加了解你的思维模式,你就能更好地改变它们。如果可以的话,把你脑海中闪现的完美主义想法记录下来,这会帮助你更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因为它们将来可能还会再次出现(你甚至可以记录下你对这些想法的感受,但如果你没有时间这样做,也不要觉得自己“失败了”)。

02挑战全有或全无的思维

完美主义者倾向于看事情非黑即白,可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并非基于事实。以小A为例,如果抱持着“我必须有一个完美的准备才能开始行动”这个想法,那么即使读再多的文献、做再多的实验,也仍然很难启动,因为这个所谓“完全准备好了”的完美时刻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假如能松动这个僵化的极端的标准,尝试从一个“足够好”的点开始(比如准备到70%-80%就可以先写,边写边改),反而更容易实现目标。

03设定小目标循序渐进

完美主义者通常把目光聚焦理想的结果上,却忽略了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起伏。这些目标往往是不现实的,并且由于要求过于严格而几乎没有留下犯错的余地。相反,你可以试试看,不必牺牲最终的结果,而是通过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目标,并设定具体的步骤,一步一步稳妥地抵达。

04专注过程和努力

       更多地关注实现目标的过程和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只关注目标本身可以帮助你在努力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乐趣、减少很多压力。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小的、具体的事情上,通过做出可衡量的改变来提高自己,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别忘了,进步来自持续的努力,而不是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噢

05练习自我照顾

如果你走进完美主义者的内心,你会经常听到充满自我批判和苛责的内心对话。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赞美不屑一顾,忘记庆祝自己的成功。其实如果你愿意停下来,回望已经走过的路,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辛苦地走了好远!通过练习自我照顾,培养自我同情,我们可以与自己建立一种更友好、更理解的关系。承认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吧,不管它有多小。在实现每个小目标的时候及时地奖励自己。

最后,一个可能让你松口气的事实是,即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完美”、“非常厉害”的大人物,无论是你的父母、教授还是某个领域的大咖,他们也都会犯错,人人都有这样那样并不完美的时刻,而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不完美,也没关系。

转载至:浙大微学工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