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人生其追求、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等等息息相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境界,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影响教育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国家兴衰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教师是学生效仿的楷模,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气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既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灵魂
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灵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教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教师要以严肃、认真的教态度对待教学工作,遵守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定。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要求,执行教学大纲,充分备课,认真讲授;按时、认真、热情答疑;及时按按质按量批改作业、辅导实验,批改作业、辅导实验;认真监考和批阅试卷,认真组织安排学生实习、实践。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均不得敷衍塞责,误人子弟。教师要对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专研本职业务。教师不得影响校内本职工作从事社会兼职。
(三)强化教书育人职责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
教师从事着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师最神圣的职责,广大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遵守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把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思想贯彻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对学生满腔热枕,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不得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收受学生财物,不得以教谋私。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四) 树立为人师表意识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仪态端庄,衣饰整洁,举止文明,语言得体,以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和形象熏陶感染学生,教师应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弘扬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不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成为热爱学习、终生学习、严谨治学、锐意创新的楷模,教师要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师德师风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要适应时代要求努力进行创新,以高度自觉的精神和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的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院党委和行政要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各单位要切实做到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师德教育
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结合教师岗位职责,有针对性地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逐步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注重师德宣传
要大力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以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师德典型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会,大力褒奖教师的高尚品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院内外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的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推进工作创新
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师风建设更为贴切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是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五)严格考核管理
要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师德考评制度,完善学生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实行师德综合评定,与年度考核同时进行,对教师的师德评定价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师德评定结果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教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师德”评价为不合格。
1.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者;
2.受到党内或行政警告,以上处分者;
3.违反职业道德和违反法律正在审查处理者;
4.弄虚作假、谎报成绩、剽窃他人成果,违反学术道德,造成不良后果者;
5.无故旷教或无故拒绝接受分配的教学、科研及其他任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者;
6.无故不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工作消极,在学生和教职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者,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