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何泓兴
在贵州支教的一学期,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那里的山水与人文,不仅滋养了我的心灵,更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力量与责任。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学会了耐心与坚持,每一堂课都倾注了更多的热情与创意。这段经历教会了我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寻找希望,如何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乡村的未来。我成长了,变得更加坚韧与有爱,也更加坚定了回馈社会、传承文化的信念。
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关先民
2023年初,我踏上赴贵州台江支教的路程,担任初一语文的教学工作。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支教学校,我认识了许多在贵州支教的前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习,我不仅在教学技能上得到提升,更在心灵层面获得成长。
这段支教经历让我更加珍惜教育资源。在与同事交流中,我了解到许多偏远地区孩子缺乏良好学习环境和资源。这让我更加坚定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支教生活也让我学会感恩和珍惜。在与学生相处日子里,我感受到他们纯真与善良,也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更加坚定继续前行信念。
22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余晓静
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孩子们未来的期许,踏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拥有了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这里的孩子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质朴而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讨知识的奥秘,每一次互动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与意义。在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的转变,也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进步。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黄铎 2020级现代教育技术班
2022年2月,我踏上了贵州黔东南支教的旅程,成为了施洞中学七年级三班孩子们的班主任与信息技术老师。那一刻,“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黄铎”,简短的话语开启了我们共同的故事。半年后的7月,当这段支教生活缓缓落幕,回望来时路,那份初衷愈发清晰——我选择支教,是渴望为这些孩子带去更多的“可能”。支教于我,是初见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他们纯真无邪的“老师好”,那一刻,心被温暖紧紧包裹;是课后孩子们悄悄递来的小纸条,字迹虽稚嫩,却满载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我的信赖,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更是离别时,他们不舍的眼神,紧紧攥住的手,让我明白,这份付出已悄然在彼此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如今的我成为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一名辅导员,继续在讲台上发光发热,“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好在支教是一场接力赛”,师弟师妹们也接过了我们的接力棒,我想这不仅是对党的号召的响应,更是内心深处对“可能”的执着追求。
郭帝泓 2022级现代教育技术班
在雷山民族中学的支教岁月,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宝贵的篇章。那里的山清水秀,孩子们的纯真笑脸,以及每一次教学相长的瞬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交流。我与学生们一起成长,他们教会了我坚韧与乐观,我则尽力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每一次的讨论,每一次的实验,每一次的编程挑战,都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见证。
黄文珊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班
2023年八月,我初踏黔东南州的土地,开始了支教之旅。施洞的孩子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成长之路,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真谛。我逐渐领悟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之火,激发梦想之翼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在我支教的那一刻才真正从纸面上解放出来,有了深刻的意义。山区教育的艰辛,使我更加坚定地扎根于讲台,无私奉献,将我所学传授给我的每一位学生,将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这半年的支教经历,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生命虽短暂,但在那180多个日子里,我的生命显得格外充实。岁月如歌,华光如梦,从那一刻起,我从未离开过这片热土。
杨慕容 2022级学科教学(语文)班
览山水,阅众生,看自己。黔东南支教的日子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旅程,它教会了我如何在生活中寻求意义,如何在挑战中收获成长。在那里,我学会了坚韧和奉献,也开始深刻理解到教育的力量。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继续勇敢前行,用爱去传递知识的光芒。或许我的支教之旅只是千千万万个支教故事中的一个普通篇章,但“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在黔东南山水深处的日子里,我相信我已尽我所能,点亮了大山的孩子心中最炽热的光芒。
李永俊 2022级现代教育技术班
“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那里去”,作为青年一代,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在支教的时光里,每天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深感责任重大。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强烈,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深刻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炬。我开始逐渐融入这里的生活,这片土地上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悠扬动听的侗族大歌、独特的民族建筑和节日丰富的苗族和侗族文化深深吸引着我,我也对这片土地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热爱。回望这段旅程,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与坚韧,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价值与意义。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这段宝贵的经历,继续砥砺前行。
雒锦洋 2021级现代教育技术班
“为什么想去支教?”出发前我总被问到这个问题,我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总觉得这个回答似乎少了些什么。直到我们穿山越岭,路途所见全是低矮的土房、一贫如洗的屋子,直到学生问“雒老师,你讲人工智能提到了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广东是不是遍地都是,能不能带我们看看?”直到我看到孩子小小年纪辍学在家熟练地干着农活,直到有一张小纸条上写着“想做一名雒老师那样的老师”,让我也想起了15岁的我也跟自己的班主任说过一样的话“将来想成为像像您一样的老师”,从此坚定地踏上了教育事业。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曾经也是另一棵树、另一朵云,可如今已经成为了摇动别人的树、推动别人的云。我想对于支教的意义,你不如亲自去体验,心中定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2024年收集)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