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培养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工作 > 正文
研究生培养

1.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要求:

  在读书期间发表1-2篇教研论文、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微课比赛、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的数学培训工作或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1)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即1名专业导师与1名兼职导师共同负责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用“高校+名师工作室+中小学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的教师职业能力。

  2)教育实践活动全程渗透。1年理论学习,1年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在教育实习中完成。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班级管理、跟岗、顶岗等教育实践活动全程渗透。


3.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1)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即1名专业导师与1名兼职导师共同负责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用“高校+名师工作室+中小学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的教师职业能力。

  2)教育实践活动全程渗透。1年理论学习,1年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在教育实习中完成。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班级管理、跟岗、顶岗等教育实践活动全程渗透。


4.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即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后,应按照正规的科研管理模式,定期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导师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三种模式培养教师职业能力:即课堂互动教学、小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示范观摩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跟岗(顶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学习(工作)任务、教学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对接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5. 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措施要求:

  课程设置以教师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模块:(1)学位基础课程6门,1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4门,11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7门,6学分。(4)实践教学,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课程设置符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结构要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硕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即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市区教育局信息中心(电教站)、中小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任有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担任实践导师。

  硕士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后,应按照正规的科研管理模式,定期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导师有责任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采用三种模式培养教师职业能力:即课堂互动教学、小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示范观摩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跟岗(顶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学习(工作)任务、教学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对接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6.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措施: 

  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即1名专业导师与1名兼职导师共同负责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在实践基地聘任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担任实践导师。教育实践活动全程渗透。1年理论学习,1年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在教育实习中完成。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班级管理、跟岗、顶岗等教育实践活动全程渗透。采用“高校+名师工作室+中小学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的教师职业能力。


7. 教育管理专业领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理念和措施: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领域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采用课堂互动、小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跟岗(顶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学习(工作)任务、教学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对接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多形式培养学生的教育综合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