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学科教学(数学)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导师杨豫晖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南海参加数学教学的高级研修会。该研修会为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承办的“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高级研修会”,主办方邀请了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的何香老师、连云港市教研室马敏老师、佛山市和顺一中李西华老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的见海荣老师分别讲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相似三角形专题”、“整式的加减”,同时还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对四位老师的授课进行评课。
(大会现场)
何香老师讲授的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本节课当中,她先做一个观察三个函数找出共同特征的小活动,学生踊跃回答,与学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找出重要的共同特征与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然后讲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在练习中给学生思考时间,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展现不足的个例,加深学生的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授课中,何香老师逻辑严谨,思路清晰,语言幽默,学生互动积极。
马敏老师则主讲“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教学内容。她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的点的坐标相互联系起来,这是“数”与“形”的联系,把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带到渗透到课堂,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一道水费问题贯穿整节课,进一步加深一次函数的应用。授课中,马敏老师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注重思维的启发,把整节课的气氛带动起来。
李西华老师授以“相似三角形专题”的课。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基本性质并融会贯通,同时展示学生的观察、联想、推理、证明、交流、反思等能力和对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图形问题中,理解题意、获得或构建相似三角形。
见海荣老师授以“整式的加减”的课。本节课中,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的学习是建构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的,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运算技巧学习整式的加减,使得学生体会“数式通性”,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提升运算能力。在新的探索与应用中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感受分类、归纳、转化、类比等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罗增儒教授对四位老师的授课进行了评课,罗教授讲到:“四位授课老师有的淡定沉稳,有的激越煽情,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饱满的教学热情、可人的教学风度、流畅的教学组织、活跃的课堂气氛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公开课经常拖堂的潮流下,四节课几乎不拖堂(拖也不多)也令我难忘。当前的数学教学大体上都是:以问题情景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以“数学化”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结论(或发现)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以“师生互动”作为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是说,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师生互动是四个关键词。这四节课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我的课堂感受也将环绕这四个关键词来展开。以问题情景作为课堂教学的平台(情景化),以“数学化”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两个关键词,何香老师是通过直观几何情景去提炼增减性的;马敏老师有缴水费的生活情景(几乎贯穿全课);见海荣老师有矩形花圃面积的现实情景,并把“同类项”比喻为“找朋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引进的情景必须有一个去情景化、即“数学化”的提炼过程。这是数学教学最见功夫的地方,应该说大家已经到了。”
(罗增儒教授与我校教育硕士师生合影)
(图文:数学与数据学院)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