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艺珊,中共党员,毕业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曾任人文与教育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现是“中国柑桔之乡”的肇庆市四会市黄田镇乡村振兴志愿者。
2018年,带领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队伍(乡村寻美之队)获2018年“乡村稼墙情·振兴中国梦”全国农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银奖。
2020年,项目“大湾区禅澳青少年乡村文化寻根体验之旅”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2023年在团省委主办的广东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会上作为5000名在岗乡村振兴志愿者代表发言。
成长过程中走的每一步,都为何艺珊铺就了通往乡村振兴的青芜之路。而每一次的选择与决定,也更加坚定了她迈出步伐的勇气与坚毅。
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其实一开始并不在何艺珊的职业规划里。专业为汉语言文学的她,也尝试过规划其他职业发展路径。2019年她曾代表学校参加第九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辅导员严瑶老师的指导下,何艺珊探索过毕业后成为一名传播岭南文化类记者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
但在参加多次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后,看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体验到“人与社会”的深厚链接与强烈互动,让她拨开职业选择的云雾,看清了心中追寻的方向——从事社会互动性强的职业。
本科毕业后,何艺珊继续攻读研究生,选择了澳门科技大学公益与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投入乡村振兴中,踏上漫漫亦灿灿的青绿之路。
在学校的职规课上,何艺珊会运用老师分享的管理时间的工具,将个人习惯综合运用到学业和活动中,以保持两者的平衡。该学习时学习,该锻炼时锻炼,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而大学期间参与的一件件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志愿活动,也埋在何艺珊心中,浇灌培育着那颗“志愿助农”的小树。2018年何艺珊参加了南海大调研活动,参与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访了16条乡村,除夕前还在村落走访,了解乡村的发展。这些活动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让她对乡村的感情逐渐深厚,也更加坚定地踏上助农道路的决心。当心中有了方向,便会勇往直前。何艺珊会开始在无意中重视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闻事件,在2022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开启招募时,也马上投递了资料参加选拔。收到行动的录取通知后,父母的鼓励也更加强大了何艺珊前行的信念。“农村是父母的摇篮,他们有更天然浓厚的感情,也希望在城市长大的我有机会到农村、到基层去学习、去锻炼能力,去拓展视野。”
山野万万里,烂漫不过世间花。漫漫助农路上,何艺珊的心中也始终藏有自己的半亩花田。何艺珊刚作为“红小荔”下村宣讲时,在祠堂开讲,来的村民却寥寥无几。精心准备的资料无人问津,一时间让何艺珊感到非常受挫。后来,在和村委了解清楚村民的空闲时间、集中地点后,带上宣讲资料,挨个地跟村民们慢慢聊。原本以为事不关己的村民们知道政策与自家孩子息息相关后,也逐渐开始了解关注。何艺珊和伙伴们共同努力走通这“最后的一公里”,不仅播下了希望之花,也让自己心里的花田更加晴朗。
2022年10月27日,何艺珊带领线办成员举办了一场四会民歌讲座,有幸邀请到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现年八十多岁的李重明老师展开现场教学。这是她首次了解四会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很好奇,是什么让本该安享晚年的李重明老师在无偿地、自发地为宣传四会民歌而奔波劳碌。李老师表示:“过去山歌只是口头传唱,容易失传。虽然我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但还是希望能尽己所能把四会民歌一代代地往下传,通过宣讲、演唱来展示,让大众从对四会民歌逐渐了解、逐渐喜欢、热衷传唱,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
李老师的这番话,让何艺珊顿悟:人才的培养和传承,离不开文化力量的认同和凝聚。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和源源不竭的动力,就在于人。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这也是广东省发出行动号召的意义,鼓励和欢迎更多大学生志愿者,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完成一个真实而难忘的梦。
在不断的重新成长和认知中,何艺珊仍旧怀着当初出发的热忱。现在的闲暇时间,也会约上钱映璇老师,一起走访古村落,探寻感受乡村的魅力。让心中那颗树苗不断突破,将枝叶伸向广袤的梦想天空。
寄语师弟师妹:青年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够年轻”,有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社会也乐于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给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要求。在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广大农村也能大有可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去历练成长一番、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