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上午,在仙溪校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谢敏玉副教授为全体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一场以“诗词格律之美”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佛山市教师教育发展促进会主办、佛山市文化艺术科普及示范基地承办、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协办。人文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莫运平教授主持讲座。
谢敏玉老师的讲座围绕“诗是什么——为什么读诗——读什么诗——怎么读诗”四个部分展开。
诗是什么?谢老师引用《尚书•尧典》、《诗大序》、陆机《文赋》、钟嵘《文心雕龙》等典籍对“诗”概念的阐释。“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是用来抒发人的情志的。先“情动于中”而后才有诗,所以,诗人的心天生是敏锐的、善感的。诗人为自然物序的变迁所牵引,对自然物序的变化感受最为细腻。
为什么读诗?谢老师说,读诗可以培养我们“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读诗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处感受美,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下美妙的诗句。
接下来,谢老师从诗歌意象、抒情方式、诗歌题材、诗歌体裁等方面给同学们讲解了读诗的方法。《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杜甫《绝句二首》《月夜》、王维《鸟鸣涧》、李商隐《夜雨寄北》……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在谢老师的精妙解读下,同学们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悟,大家都沉浸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中。
最后,谢老师以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游学康园有感寄友》(支韵)、慢词《木兰花慢.秋思》等为例,给同学们讲解了古诗词的格律与创作。谢老师也分享了其博士导师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给她的赠词《南乡一剪梅·题夫人画葵花赠谢敏玉》:“神似小乘禅。照影临风气韵圆。伴得光阴千万轶,质本天然。性自陶然。”
受谢敏玉老师讲座氛围的影响,莫运平老师在总结时也忍不住朗诵起了席慕蓉的《悟》和自己在病痛中模拟《悟》写下的《空》。他说按他的理解,语言是中文人用以突破冰冷的客观现实的有力工具,热爱诗、写诗是日常生活诗意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撰稿:张颖、赵恬恬 审稿:莫运平)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