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蕴含的传统元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百多年前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面对民族危亡的局势,直抒胸臆,写出了一组《己亥杂诗》,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第五首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落花凋零之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化成泥土继续为花木提供养分。龚自珍用落红自比,在列强入侵、国土沦丧的背景下,希望自己能为改变时局做出一份贡献。如今,世殊时异,中国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国力日益增强。在如此的盛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更应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积极进取,勇于奉献,让自己的青春换发出光彩。
由此反观自己的言行思想,自研究生入学以来,我一直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踊跃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承担班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尊敬老师,锐意进取,与同学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理论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与古诗中的前人相比,与众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相比,与不畏艰险勇于承担国家和社会重任的人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加倍努力践行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一份力量。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对象,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应当承担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多的责任。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超强的责任意识,努力践行自身职责,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关爱和尊重为基础。一方面,我们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勇于奉献。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的重要,如孔子的“爱亲”“爱人”再到“泛爱众”。再如孟子的“仁”,即“恻隐之心”,凡遇他人遭遇艰难困苦,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随之以行动去帮助,这就是“仁之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更应具备利他之心和仁爱意识,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养成尊重的态度。责任是在尊重与信任中不断产生的,没有尊重,责任就会很容易被“统治”或“占有”替代。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对所有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尊重。尊重是责任的准备,责任又是尊重的延伸。
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可以从责任心与责任感两方面入手。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是责任意识中的认知因素。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是责任意识中的情感因素。责任心是产生责任感的基础,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成为激发和指导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
因此,我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责任意识,培养自己的履职能力,勇于在实践与困难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一个拥有较高道德责任意识的人,必须具备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主动将外在的责任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道德责任的自律,避免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应不断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所承担的角色越多,道德责任也就越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调整和完善对自身角色的认知,进而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将坚持督促和完善自己,及时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使自己不断地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中产党员。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