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文创天地
原创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天地 > 原创文学 > 正文
老战士黄晓玲:我什么都不怕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中,烽火硝烟,铁血激荡,中国人民志愿军走出国门为和平、为祖国而战。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饿了冻土豆,渴了一把雪,志愿军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浴血奋战,克服了敌我装备的巨大悬殊,挺过了美军飞机的狂轰乱炸,历经两年零九个月,以“无所畏惧”的勇气,用生命热血铸就了这场“正义之战”的最后胜利。志愿军战士黄晓玲,以她的亲身经历讲述着那段风雷激荡参军作战的故事。

千方百计参军入伍,上前线

1951年,年15岁的刚上初一,离开故乡来到韶关,听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征兵的号召,便萌发了参军入伍保卫国家的念头。但是,因为黄晓玲年龄小、个子小不符合参军的要求,她便在量体重身高的时候,兜里揣石头、字典,趁着一个不注意踮起脚尖,借身在异乡,无人知晓她的具体年龄的契机顺利通过参军选拔。“尽管征兵的工作人员略有怀疑,但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了,我就还是顺利入伍了。”黄晓玲老战士欢快地谈及当年如何“蒙混过关”的参军趣事。尽管参军了,但事情却没有顺她心意,她只是被征做预备兵,而不是正式伍。不甘心的她每天放学便去缠着招兵的人员,终于得偿所愿地被批准正式入伍,而后同其他900多学员一起前往东北抚顺进行集训。当时,黄晓玲连当兵入伍这种大事都没有告知父母,到了东北以后才把入伍通知书邮到家里。她就这样坚定地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士兵。1951年7月,黄晓玲在东北抚顺入学,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通讯学校接受了一年多的通讯技术学习和军事训练,于1952年年底毕业。随后,她和其他两个女同志一同被秘密分配到朝鲜,开启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生涯。

排除万难,一心卫国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虽然歌曲是这样唱的,但其实我国当年入朝参战是秘密进行的,大部分跨过鸭绿江的时间都是在晚上。“白天飞机狂轰乱炸太厉害了不能走。”黄晓玲所在的部队过鸭绿江时困难重重,一直走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才到达驻地。成功到达驻地后的黄晓玲在炮八师做报务科通讯员,负责用电报上传下达情报。山里的防空洞成了她的家,从洞中一眼望去都是山,没有平地。由于通讯工作的保密性强,为防止暴露,不能和外人接触,在身边一起工作的战友也都戴着耳机各自传送电报,互不干扰、互不联系,和其他科的战友也不联系,需要长期忍受着孤独,方能圆满完成后方通讯的工作。

在山洞里战斗,面临的困难也远不止这些。为了防止被敌机发现,在厨房生火做饭时,灶台更是不能冒烟,要全部盖住。“不懂得生火烧炕,在炕下面烧了把大火,就去睡觉了,把棉衣棉裤都烧了,半夜熏醒,差点没有打仗就死掉了。”黄晓玲告诉我们。没有凳子、桌子,就用木箱木板随便钉起来,冬天太冷没有炉子不能洗澡洗头,日常生活用品匮乏更是家常便饭了。生活条件上的艰苦丝毫没有让黄晓玲退缩,“我就是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出国那天开始就没想过可以回国。”

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3年的元旦,当为迎接新年做准备的时候,突然,一阵轰轰轰的声响打破了这一刻短暂的宁静,高炮炮连里的一个排被敌机轰炸了,全排的人员都牺牲了,沉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随即他们立刻撤离,撤退到安全的防空洞中。“当时飞机直飞,再一转弯过来我们电台也就完了。”虽身处后方,但危险同样处处存在。难过的时候,怀念战友的时候,她们通过扎花圈来表达对牺牲同志的悲痛之情。虽然悲痛,也可能随时会牺牲,但从来没有想过要退缩,不胜不言回。

1953年正是金刚川战役发生时,也正如歌词里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抗美援朝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幸运地回国,有些像黄晓玲一样来自南方的战士这辈子第一次见到雪,也是最后一次,幸运的是“从来没有想过回国”的黄晓玲最终靠着“我什么都不怕”一路走到二十大顺利召开的今天,退役后的她同样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来奉献自己,巾帼不让须眉,依旧英姿飒爽,精神矍铄。

作为一名老战士、老党员,她的入党之路上一共有着四份申请书,代表着她一生的追求所向,那几张军装照和证明书上也记录着她这位历史亲历者光辉的经历,穿越时空,其勇气和魄力依旧激励着今天的我们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不负韶华砥砺奋进。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