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古香古色;一种声音,沉淀了古老的南国风韵,珠圆玉润。时光深处,岁月静好。古老的戏曲于闹市中一静隅,默默发光。
南国红豆,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粤剧是艺术中的精华,是一颗熣璨的明珠,灿烂了整个岭南的星空。“古往今来虽如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粤剧妆容轻描淡写,朴实自然,尽显各角色的性格特征。“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霄绡玉丝、云衣素裙,古典优雅。粤剧总能给人视觉盛宴。我酷爱旦角,原因之一是旦角的一举一动于服饰的衬托下显得落落大方,宛若天仙。
“天地小舞台,舞台小天地。”“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舞台上花旦婀娜的身段,青衣端庄的面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文武生悠长铿锵的唱腔,穿大靠,跳大架……无不让人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总会思索:那么多场戏,那么多台词,配上奏乐,个人独演,你我对答,有条不紊。这得花多少功夫?要不要常温习?我思索这戏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感叹唱词背后的肝胆忠义、血泪辛酸、爱恨情仇。“舞台方过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自古文武今日见,历代君王自此知”。小戏台大人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每个女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花旦梦,然而我更喜欢青衣。花旦虽能一步一步颠倒众生,但终归是昙花一现。寂寞广寒舒水袖,人间尤物是青衣。一个云手,兰花微颤;几步圆场,眼波流转。青衣有着绵长的情愫、缱绻的愁思和精雕细琢的静美,她的风情要人慢慢品味。花旦美在青春,而青衣美在岁月……我永远忘不了那夜的《再世红梅记》,尤其是青衣出色的演技。她的一颦一笑,一伸手一投足,一水袖,一声呀,一字唱,皆是功夫。在别人的戏里流着自己的泪,他人的怨里动着自己的情。她将李慧娘的爱恨情仇表达得淋漓尽致,简直惟妙惟肖。还有那三次喷火情节,让人惊叹不已,如今我仍记忆犹新。莲下生花步步轻,声若娇莺似百灵;回眸一笑众生醉,青衣水袖更迷情。曾经,我有着当戏曲演员的强烈欲望,虽然现在不时还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也渐渐明白:欣赏也是传承戏曲文化的一种方式,从事戏曲事业不过是更为直接罢了。总要有在台下鼓掌欢呼的人吧。“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的浓烈气氛,也许是给戏曲以及戏曲演员最大的肯定。
现在我在粤剧的发源地——佛山读书,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粤剧。在中山公园的一隅,总有粤韵飘香,第一次在教室里听到粤剧时,我揣测着唱戏人的年龄,如此深而有力,婉转动听的嗓音,想必是二十来岁吧。料不到原来是年近古稀的爷爷奶奶。的确,这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艺了。我并不怎么懂戏,但是我确实爱戏。白岩松先生曾说:古典乐不需要懂,好听就行了。是的,有些东西并不一定要深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岂是徒有虚名。我虽涉其皮毛,已深感博大精深。所谓言尽意远,一句唱词,看似平淡,实为神来之笔,俗中大雅,最是难能可贵。尘世的喧嚣,在悠悠粤韵中化为宁静,灵魂得到净化、升华……
晋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历史的大浪淘尽无数英雄儿女,虽随时间渐渐淡去,但他们的信念成了我们永远瞻仰的高台,历久弥新。
注:此文为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征文(2017年、一等奖)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