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越久,越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匮乏了,灵魂好像被钢筋水泥困住。但我的记忆中依然还存留着泥土的味道,双脚踩在湿润柔软的泥土上的感觉。我可是在田野中赤脚撒欢过的女子,对,像风一样的欢脱。
这种快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的脚比同样身高女生的都要宽,要粗。这是一双在田野中撒欢过的脚啊,虽然我永远也找不到又喜欢、又合适、又好看的鞋子,但双脚、双手触碰泥土的感觉与瓷砖地是不一样的,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抚摸。还喜欢在小溪边摸一摸小鱼小虾,我从来不捉回去,捉回去是要被我爸做成鱼干虾干的,我就在水里摸摸它们,水中的触觉与空气中的触觉是不一样的。我就常常贪恋这种水里的触觉,五六岁的时候,个子还小,我就经常在夏天的时候泡在一个大盆里,把自己喜欢的能够沾水的东西丢进去,然后一边洗澡一边玩水。每次都要我妈催着我起来,我才肯,起来一看,手指上的皮肤都变皱了,一痕一痕的褶皱,这时候摸任何东西都有“一棱一棱”的感觉。直到我很大了,盆装不下我,桶也装不下我的时候才开始放弃泡澡。
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子可没有我这么快乐和幸福了,我的童年除了不能养宠物外(金鱼也不行,因为我爸我妈说养宠物会分散我学习的精力,偷偷养的鱼还被我爸发现,最后倒进了厕所),可以种花、爬树、摸鱼摸虾、踮起脚摘桑果……这些在现在的小朋友看起来除了电子产品外特别有意思的事情都是我从小经历过的。他们被城市圈养了,只有在“农家乐”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乐趣。如果让他们写作文,写科技主题的绝对没有问题,马上出来一篇科技感超强的作文,可如果让他们写自然的主题,他们会回忆起“农家乐”时干了什么,文中没有自然的灵性。
现在的小孩子缺乏自然的灵性,他们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声音、自然的触觉和自然的味道。这不怪他们,毕竟他们的父母也不是大自然“教育”出来的孩子。
我常在想如果白居易来听客家的山歌会不会说“呕哑嘲哳难为听”呢?我会耐着性子听客家山歌,毕竟作为客家人还是要了解家乡的文化。客家不仅有山歌,还有很多有趣的客家童谣,客家的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他念客家童谣,我认为这种客家童谣既是一种美育,又是对语言传承的一种方式。客家山歌很短,读起来很上口,里面的内容有教人怎么讲礼貌,有教人要好好读书,也有教生活常识的。我最常听到的童谣是
《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
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
蓄个鲤嫲八尺长,长个拿来煮水食;
短个拿来讨妇娘….
《月光光》有很多版本,但都大同小异。客家母亲常常在哄睡的时候念给孩子听,朗朗上口的短句式富有节奏感,和着母亲有节奏的轻柔的拍打,怀中的娃娃便会很快的进入梦乡。
小时候的寒暑假我常在老家待着,我最喜欢的就是夏天。夏天可以不穿鞋就跑出去玩,农村的地上只有小石子,几乎没有玻璃渣。常常赤脚跑的我,也没沾染上寄生虫,小伙伴还特别惊讶我为什么不穿鞋,我想也许这是我释放天性的一种方式吧。下雨的时候,泥很滑,一般都不会出去,我就会爬上杂物间。那是一个柴房,屋顶还做了一个小阁楼拿来放东西。具体放什么我也不知道,直到我奶奶去世我才看到那样东西的原貌——一口没有上漆的、小小的、窄窄的棺材。原来,小时候的我常常和家里的猫靠在它的旁边听雨滴打在瓦片上的声音,我还特别好奇为什么要在阁楼上面放一块这么大的木头,木头还有一种很香的木香味。下雨天总是让人很想睡,猫发出来的呼噜声让人很舒服,雨滴打在瓦片上发出了嗒、嗒嗒、嗒的好听的声音,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让人睡得很舒服。现在听不到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了,只有打在铁皮上的声音,很尖锐让人很容易烦躁。
现在的父母想要给孩子“美”的熏陶,认为只要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孩子便会受到“美”的熏陶。在房间里练出来的并不是“美”而是对一种技能的机械化操作。大自然是最能给人“美”的熏陶的,我们的祖先便从自然中习得绘画、雕塑、音乐……人也是最能够在大自然中获得“美”的觉醒的,只有亲身接触过自然,感受“美”的触觉才会灵敏。
很庆幸我的童年没有受过多的禁锢,在田埂陇上欢脱便是我现在性格乐观的来源吧。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