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迎接,来不及躲避,又遇一年中秋节,一首熟悉的旋律又响彻在耳畔,但这次不是妈妈祭月时用的音乐香发出的,而是微信里潮汕网友做的表情包。刚点开时,忍不住发出了吐槽式爆笑,可笑完之后,却又忍不住循环了好几遍,企图填满心灵的某个缺口。
每年中秋节,家乡的大街小巷都会被《十五的月亮》这首旋律给灌满,每家每户祭月时用的音乐香,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小孩儿们提的灯笼响的音乐都是这首纯旋律。偶尔有一两户人家没有点这种音乐香,路过时感觉是那样的冷清与单调,似乎没有听到这首旋律的中秋是不热闹的,不完整的。
小时候,我们家祭月是在天台上,早早就帮妈妈把供品搬到天台,然后在地上铺上凉席,一家人围坐在凉席上。月亮是那么的圆和亮,让我能看清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那时的我们不是低头族,不会沉溺在虚拟世界里祝贺着别人而忽略身边最亲密的人,而是在享受着现实世界的美好。一家人一起喝茶、聊天、赏月,有时还能幸运地看到比烟花更闪耀的流星。除了音乐香的旋律,还有爸爸的口琴声和萧声相伴,我们一边笑着吐槽爸爸吹的某些音符破音了,一边又点歌要求再多吹几首。月亮悄悄地移动着,而我们总是默契地假装看不见它的离开,继续着我们的欢笑。祭完月,吃月饼和水果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家里人很多,但就是要切分同一个月饼,水果每样都要尝一点,那种争着抢着的感觉很令人怀念。
趴在爸爸背上听他吹口琴是我小时候最享受的事情。现在爸爸偶尔也会吹口琴,但趴在他背上的那个小孩换成了我的侄子,我则坐在旁边一边轻声哼唱一边跟着打拍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爸爸妈妈在中秋佳节还依旧做着同样的事,而长大后的我们却在渐渐地缺席每一场本该有的欢聚。遗憾自己的缺席,但也庆幸还有小一辈的孩子们替我们陪着亲爱的父母。
家乡的中秋夜或许没有大城市里各种猜灯谜、游园会的花样多,也许我们对家乡的习俗太过熟悉,已没有了更多的期待,但与家人相聚的欢喜却胜过在繁华异乡看属于别人的热闹。趴在这窄窄的窗台上,托腮仰望着这十五的月亮,忍不住给爸爸发了条语音:“老爸,我想听您吹口琴。”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