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文创天地
文创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天地 > 正文
心情笔记系列——“清明祭祖”(杜杰仪 15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有人说,中国人的故乡情结非常浓厚,故乡在哪里,我们的根就在哪里。不知不觉,我离开家乡也十多年了,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仍常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无法忘怀。

每年的清明节,爸爸总会叫上一家人一起回乡祭祖。其实啊,清明的开端,早在清明节的两到三天前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阳台上插上清明柳,保佑家宅平安。奶奶会提前把米拿去打磨成浆,用来蒸松糕。记得小时候我常伏在灶前,期待着锅里的米浆加热发酵,喜欢看着木锅盖在水蒸气的推动作用下欢快地跳动,似乎在提醒着我——松糕快要熟了,快要熟了!奶奶再在上面铺几颗花生米,那软绵绵的口感,甜甜可口的味道,怎一个好字了得!

   祭祖的仪式一般在午饭后进行,奶奶会准备好一大箩筐的祭祀用品,里面包括元宝、香烛、鞭炮、甘蔗、米饭、苹果、酒水、烧肉。扫墓祭祖,在佛山这边也叫“拜山”,顾名思义,是要到山上埋葬先人的地方去扫墓,一家人也可以趁着美好春光,踏青出游。这时候,爸爸就会和我们说起家族的历史,“我们呀,本来是南海人,太公因为生活所迫,举家迁到三水定居,从事……”我和弟弟都认真的听着,都渴望了解自己祖辈们的生活,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来到祖先的坟前,就要开始忙碌了,只见爸爸先挽起衣袖,左手抓起一把杂草,右手拿着镰刀,“咔嚓咔嚓”地清理坟前的杂草,晶莹的汗珠顺着爸爸的两鬓滑落下来。叔叔拿着铁铲先用力铲到泥土里,再把多余的泥土运走,重新培土、修整坟墓。奶奶忙着把祭祖的果品整理好放在坟头,妈妈们忙着点上香烛,我和弟弟也帮忙找一些带有青草的泥块,用来压着坟头上的纸钱。拜祭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先从父亲、母亲开始,接着是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依次上香,告诉祖先自己来年的心愿,也寄托哀思,缅怀先烈,带着满满的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拜完祖先后,我们会在祖先的坟头吃甘蔗,吃完把蔗渣扔在那里,让祖先知道我们来看望他了,希望他保佑子孙后代像甘蔗一样节节高升。之后还需要在坟前烧鞭炮,望着这新修整的坟头,一个个鞭炮尽情地噼里啪啦地燃烧自己,红红的炮仗衣又重新落到坟前,像是铺上了大红的地毯。我想,太公泉下有知,看到子孙后代们生活得还不错,一定会很高兴的。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白雾缭绕的西江上,撒网捕鱼,瘦骨嶙峋的黝黑的脸上突然咧开了笑容,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在外求学十多年,看着家乡从桑基鱼塘的自给自足,变成了现在的工厂浓烟滚滚,不免心痛难受。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家乡早已物是人非了。但父辈们仍然不辞辛苦地坚守着这清明祭祖的习俗,坚守着他们的根,我听见爸爸在坟头上嘀咕:“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家乡就像一个放风筝的人,线的这头是这一片让人热泪盈眶的土地,线的那头就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它永远地牵连着在外游子的心。但愿家乡人在开凿金山银山的时候,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守住我们熟悉的自然风貌,保留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呵护我们这份弥足珍贵的乡愁。

 

(本文为非遗研习社二等奖征文)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