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指出,西游故事于“游戏之中暗传密蒂”。起初,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细读全书,我发现《西游记》写的其实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唐僧师徒四人就是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的象征。我想,人的一生,或许就像一部《西游记》吧。
孙悟空,如同人生中的童年阶段。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有着不受约束的天性,是那样欢快和自由。石猴跳进瀑布探水帘洞,体现的就是孩童的好奇心,而他成了小猴子们的大王又犹如童年时期的孩子王。童年时期,我们对未来总是充满期待。我们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出色的画家……我们总是高昂着头自信满满地说出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们心高气傲,有着悟空“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狂妄和不羁。当然,童年时期,我们也有小脾气,爱使小性子,这时父母和老师便以教导者、引领者的角色出现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知识,引领我们不断成长、完善自己。《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如来、观音等便是这类角色,菩提祖师教会了悟空本领,如来让悟空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间“再修几劫”,还有观音“紧箍咒”的约束,都让悟空慢慢成熟起来。
猪八戒,是人生中的青年阶段。青年时期,我们开始有了明确、美好理想,期待拥有自由、舒适的人生,渴望经历一场甜蜜、温情的爱恋,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我们努力奋斗,热情地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童年时期我们怕脏怕累,现在我们愿意做脏活苦活累活,只为换来更好的生活。如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西天取经路上负责提行李、背死尸,到达荆棘岭时,“将荆棘左右搂开”,称道“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通西方路尽平”。猪八戒对感情的痴迷,也体现了青年时期我们对爱恋的期盼。不过,步入社会后,我们也许到处碰壁,工作上的失意,情场上的烦恼,梦想的虚无,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开始不求进取,退缩逃避。这也和八戒的经历相似,被贬下凡,错投猪胎,取经路上没有孙悟空的才能和武力,面对妖精更多地选择自保,面对遥遥无期的“修成正果”,好几次都想要放弃,回高老庄去。猪八戒这一失意形象,正是我们青少年时期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中最明显的特点。
沙僧代表了人生中年阶段的形象。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中年人,心态已趋于平静,向往拥有稳定的生活,不似青少年时那般充满着杂念和激情。禅意的文字,自然的风光,优美而抒情的音乐,这是中年人的朋友圈。沙僧在取经路上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总是能在悟空与唐僧发生矛盾时及时的调和;到达西天取得无字经书,也是他首先发现书中没有半点字迹,何等谨慎和细心。我们的父母,就总是能及时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做错的事,然后耐心教导。可以看出,沙僧式的成熟是中年时期最为突出的特点。
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一角色是作为人生老年阶段的形象存在的。他淡泊名利与生死,心心念念的是到达西天,求得真经。面对多情女王的诱惑,他不为所动;面对垂涎于唐僧肉的各种妖魔鬼怪,他不改初心。这如同我们的祖辈,把一切看得很淡。我每次去爷爷奶奶家,他们放的音乐,听着总能让内心平静下来。他们的房间,挂着“莫生气”的训诫。他们的内心平静而圣洁,更接近于神的精神。不过,他们一方面内心纯真而善良,另一方面又过于偏执。就好像唐僧一样,面对白骨精,宁愿相信妖怪也不相信一路上忠心保护自己的悟空。唐僧这一角色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人生的老年阶段。
《西游记》不仅通过唐僧四人的形象表现了人生中的四个阶段,还用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终成正果的经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之路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人生就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慢慢成熟起来,最终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西游记》讲的就是人生,是我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提示。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一特别的书。对于我们来说,它不是一部高高在上的文学经典。美猴王、猪八戒,还有西天取经的故事,伴随我们整个童年,给我们无限快乐和遐想……它如此亲近,又如此美好。《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悟道”之书,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游戏之作”,也有人认为它于“游戏之中暗传密蒂”。对《西游记》的主题产生如此之多的解说,是因为读西游故事,不仅令我们愉悦,还给我们启迪。罗渝同学把取经四众看成人生的四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象征,还认为西游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之路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人生就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过程中慢慢成熟起来,最终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在《西游记》这部大书边上,罗渝同学写下了一个新的注脚。你是否同意她的解读呢?
(指导老师:田欣欣)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