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文创天地
文创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天地 > 正文
阅书观影系列——“对不起,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神经病”(李卓冰 15级汉语言文学)

以精神病为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很多,前段时间因吐槽此起彼伏而火起来的《柒个我》也是以此为题材的。讲的是患有七重人格障碍的男主角、在患有智商障碍的女主角的帮助下、逐渐治愈的故事。创意是不错的,但估计是因为两位主人公都有些许障碍,导致了不及格的评分。

精神病一直都是内容创造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身为一位创作者,在下当年第一篇小说就是以精神病为题材的,讲的是一个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成功地被患者杀死的故事。该故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惊天地泣鬼神,以至于人家夸我的时候不得不用天花乱坠的语言。哦,他称赞我“果然神经”…..后来涉猎稍微宽广了一点,才渐渐意识到其实自己顶多是在吃别人嚼烂的东西。

再后来,不偶然地读到了《外国电影史》,才发现,哇塞!原来大家都同样在嚼别人嚼烂的东西啊!

想不到吧,德国这位渊博的老大爷,在1920年就拍了精神病的的影片。也就是说,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关于这类题材的作品了。

这部了不起的电影叫《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由罗伯特·维内执导。

故事是从弗朗西斯的视角讲述的。他坐在一条长凳上,向人们讲述他知道的一些可怕的人和事。卡里加里博士是一个旅行表演者,放我们今天来讲是他在世界巡回演出,这一天他来到某小镇的年度展览会上。他向人们展示他的展品——梦游人恺撒,一个已经沉睡了23年的人。只有卡里加里博士的声音能将他唤醒。他号称可以回答任何问题。当弗朗西斯的朋友艾伦问恺撒自己能活多久时,恺撒回答,到明天凌晨。

那天晚上艾伦在睡觉时,被杀死了。在发生了一系列震惊小镇的谋杀案件后,弗朗西斯开始怀疑卡里加里博士。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觉的机会,弗朗西斯翻看了他的日记,发现他以催眠术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进行谋杀的真相。

在电影最后出现了反转,原来一直在给我们讲述故事的弗朗西斯,才是精神病人。而卡里加里,只是一个善良的医生。

全片结束。

在《卡》里,编剧没有讲到弗朗西斯得病的原因,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精神病患者看上去与平常人别无二致。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用最认真的表情和语气,告诉你别人才是疯子。事实上大多数创作者对精神病并没有很准确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没有时间去追寻科学的解释。

编剧理论大师罗伯特·麦基说,“我们所染指的是一种被称为人性的模糊的东西”,

对于创作者来说,探索模糊的人性已经够累了,那些其他的科学的既定事实没啥好谈,但是在谈到精神病角色的病因时,往往都是煞有介事头头是道的,而且通常会从父母、童年、感情经历这些方面下手。

英国心理学家R·D·莱恩在其著作《分裂的自我》里提到:从现代病理学角度来说,造成精神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和社会的分裂而导致的,二是个人自我精神的内部分裂所造成的。

四十年后,即1960年,由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惊魂记》则在原因方面做了些解释。

女主玛丽莲是个上班女郎,有一个秘密情人山姆。两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结婚。有一天,玛丽莲的老板让她带着4万元现金去银行存款,玛丽莲却马上回家收拾了行李,卷款而逃。天色已晚,而且下起了倾盆大雨,她不得不在仅有的一间旅馆——贝兹旅馆暂住一夜。汽车旅馆的老板是诺曼·贝兹,他性情古怪,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母亲。诺曼对她是又爱又怕。

玛丽莲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后,回到房间准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后,有人拿着刀冲进浴室,把她杀害了。诺曼突然大叫一声,赶来事发现场,清理了血迹和尸体。

女主的姐姐拜托侦探寻找女主的下落。侦探查到玛丽莲的死可能跟诺曼的母亲有关。可是当他偷偷进入诺曼母亲所在的房子的时候,也被突然冲出来的人杀死了。

女主的姐姐于是与女主的男朋友一起去报案。警察叔叔很肯定地说,诺曼没问题,而且诺曼的母亲早就死了。女主的姐姐不信,偏要自己去查个究竟。于是和山姆一起乔装成夫妇,住到贝茨旅馆去。让山姆拖住诺曼,女主的姐姐只身前往诺曼母亲的房子。最后她终于在地窖里找到了诺曼的母亲……

这时诺曼冲了进来,戴着假发穿着裙子,拿着刀,大喊:“我是诺曼.贝兹。”

然后是心理医生的解读,说诺曼这个人,因为对母亲的眷恋以及嫉妒,亲手杀死了母亲,后来却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在自己的大脑里幻想出了又一个母亲。简单来讲,他其实是两个人,一会是自己的母亲,一会是他自己。他们两人之间还可以形成对话。杀死玛丽莲,是因为母亲无法忍受儿子喜欢上别的女人……

意思是,杀死女主和侦探的,是母亲。母亲的人格战胜了诺曼的人格。

最后是全片里最经典的画面,诺曼被关在一个房间里,他用母亲的声音说话,像老女人一样需要披着一个毯子。而其实,战胜者是诺曼本人,他把自己推脱干净,把杀人的责任全部推到母亲身上……

我是看完了《致命ID》,《禁闭岛》还有《记忆碎片》等豆瓣高分影片之后,才看《惊魂记》的。

说实话前几部电影虽然在拍摄手法和编剧上有所进步,但其实它们给我的震撼力远不及《惊魂记》。主要还是得利于导演高超的叙述手法。

对精神病的关注既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复杂性的探求,也是对现代社会单一理性维度压迫的拒绝和反抗。创作者喜欢这个题材,也是因为用疯子来讲述普通人,往往更有说服力,往往更容易引起所谓普通人的警戒。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在《疯癫与文明》: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

也就是说,你,其实也是其中一种疯癫。

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嘲笑别人是疯子,到知道自己也是疯子的过程。某名人说,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法国有一部13分钟的动画我很喜欢,它在帮助观众认识自我上做了一些努力。是由杰赫米·克拉潘执导的《精神分裂症》。

故事是由一个150吨的陨石引发的。陨石砸中了男主人公亨利家对面楼的天线,此事过后,他的世界刚好与现实世界偏离了水平91cm。比如说他想转动门把,就必须站在水平距离91厘米外的地方,才能准确触碰到门把,把门打开。

在家里,还没有什么大碍。他在家里度量好了精确的91cm误差,用粉笔标明着。可还是在工作中麻烦不断,于是他只能去接受心理治疗,却是毫无进展。“他们不说你有多疯,只说你迷失了自我,情绪失控。”在寻找治愈办法的时候,他与现实世界之间,又多出了75cm的垂直距离。

他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孤独。亨利说:“多一点,少一点,就算知道了我偏离了自己多少厘米,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我唯一确定的是,我现在站在哪里。再也不是问题了。”

在影片的最后,深陷黑暗的他不断地呼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在那里,在这里…..

 

其实所谓的精神病患者与常人别无二致。他们只是固执地用与大众不同的方式,努力地维护内心深处的不断叫嚣着的自我,即使被世人不认同,被世人嘲笑,即使自我只剩下一点点。

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是精神病患者,我们都是正常人,我们都渴望得到认同。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段话:

一般人说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多半是自我欺骗。通常来说,这些人我行我素是因为觉得别人看不出他们的异常;他们至多敢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逆多数人意愿而行。

在世人面前叛逆反常并不难,只要这种反常正是自己小圈子的正常,你还能洋洋自得呢,满可以不冒风险顾盼自难。

但博取认同的欲望恐怕是文明人最深的本能。因为种种本能,我们偏离了自我,也许91厘米,也许更多。

精神病题材的电影一直都是被关注着的对象,但抛去猎奇心理,我们要知道,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绝非只单纯地借用某种题材。它们通常是表达了一个思想,只是这种思想被掩饰在情感面纱之下,“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