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史铁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合欢树,想到残疾瘫痪,想到他对自己母亲的忏悔与怀念。初中的时候,读到那篇《合欢树》,我泪如泉涌,从此爱上了合欢花;到了高中,学习了他的《我与地坛》。当时因为年少懵懂,对于其中的一些句子理解不是太透彻,也不是太能体悟。如今年长了许多,再回头来重新读《我与地坛》,我对史铁生这位作家的内心世界方才有了另外一种解读与共鸣。
不似当年一拿到《我与地坛》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这一次我选择慢慢品读,从字里行间一步步走进史铁生先生的真实生活中,感受他灵魂深处对生与死的思考与挣扎;同时,好奇心也驱使我想要走进那个陌生的年代,去探索那时所发生的一切,比如三年饥荒、文革、知青等等的故事。
一、何以解深忧——古园地坛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按史铁生的话来讲,在人生最狂妄的年纪他却滑落到痛苦的深渊。在如此失意之时,命运在冥冥之中指引他来到了这个地方——离“家”很近的“地坛”。对于地坛景色的描绘,开篇作家的笔墨中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如“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又如“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描绘之生动,仿佛作者在用拟人、用声响、用敏感的心在捕捉着生命的律动。作者还很擅长将大自然所赐予给人类的那些精彩之物或者美好瞬间用笔定格在时空里,比如文中“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些文字空灵而优美,就像是一幅动态的画卷,让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看到了生命的可爱。虽然全文的基调带着忧郁与苍凉,但每每读到这段就会觉得,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激情的文字。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古坛是个契机,在作者人生最荒凉的时境里出现。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作者更容易看到时间的流逝、看清自己的身影,同时也激起了他那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也正是这份情怀使文章显得异常动人。
二、爱的领悟——母亲、地坛与我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每每读到作品的第二个部分,我总是忍不住潸然落泪。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之情可谓感人肺腑。当然,最真挚动人的还是母亲对儿子的爱——作者的母亲甚至宁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而这事却偏偏无法替代,无法如愿。
“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是爱得小心翼翼,回避着诸如“踩”“踏”一类的字眼,要事事照顾儿子男子汉自尊的母亲;她是走遍整个园子惶急地寻找儿子,看到儿子后,却稍微放心悄悄走开的母亲;她是用顽强坚韧的意志承受着儿子的不幸带给她痛苦与打击的母亲;她还是拼命用天使般的笑容想重新唤起儿子对生命的信心的母亲。她很平凡,却为儿子倾注着崇高且伟大的母爱。
待作者慢慢体会到这种深沉的母爱时,母亲却已离他而去。于是在古坛的老柏树旁,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就多了个思念母亲的儿子“从雾罩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鸟儿归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幻想着母亲还会像从前那样再来这园中找自己。”此中景色的描写,非常成功地渲染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也把儿子思念母亲的痛苦写得非常深沉且悲哀。这一部分为什么会那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呢?我想大概是作者多处用了“设想”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想象母亲当时的心情,这也很好地突出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强,以及作者对“曾经对母亲那样倔强”的懊悔与痛苦,很值得大家借鉴。
三、人生感悟——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前两部分分别是对古坛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后面的部分则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篇作品的基调是带着些忧郁与苍凉感的,就像史铁生这个人一样,从里到外在看似热闹的外表下却有着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悲伤。但是,在作家的笔下并不是全部景物都是灰色的,在灰色的空间里也有一些亮丽的色泽描绘,比如后面的部分,有对园子春夏秋冬的描写,也有记叙在园子里看到的各类人与事物。
借助四季的景色更替,作者把古园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描写了出来。他从古园中遇到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中,比如那对老人、爱唱歌的小伙子或者那个漂亮却不幸的小姑娘中,悟出了“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等的人生哲理。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每一句都击中我心怀,我从中既读出了作者的无奈与不甘,也读出了作者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
“十五年前的旧人,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自从母亲过世后,作者的心境甚是孤独,可正因为对古园有这样的一种情怀,所以无畏身边的人来人往。印象最深的句子是这样一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我们不必着急!”是啊,一个能将生死看淡的人,还会惧怕死亡吗?读到这里,对史铁生先生的敬意顿时升华,他不仅紧紧抓住了作为读者的我的心,跟着他一点一点地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更让我对这神奇的古坛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我想,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古园、体验一遍作者笔下的这些情感,这该是何其有幸啊!
曾经看过一个评论:“史铁生先生走进了地坛中,又从地坛中走了出来,从深夜里走到黎明后,从绝望尽头走到重生起点,一次次用自己的笔尖向生命致敬。”不错,如今的他已经不在人世,但是我相信他所留下的这些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受益终身。那股无形奔腾的力量,也将一直默默无声地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路高歌。仅以此文向坚韧顽强的作家致敬!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