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文创天地
文创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天地 > 正文
赤情忠胆承丹心,明志青年报国情 ——“五老”黄奔的故事

一、寻根爱国情,传承红色基因

 “在昨天,我们家人为逝去的母亲林修举行了告别会。今天,我们还是按计划参加‘永远跟党走——说出你家的故事’分享会,我想:对母亲最好的怀念,就是要讲好母亲的故事,学习她高尚的品格。”这是母亲离世之后,黄奔先生满怀悲伤之下说出的赤情豪言,这正应证着黄奔先生自始至终都在做的一件事——以先辈之爱国情,撼后生之赤子心。

黄奔先生的父母亲都是为国为党鞠躬尽瘁的老干部,他们拥有着一段光荣的革命经历。在历史长河下,他们并非雄伟的高山,能孕育革命的源泉,但正是他们小小的身影,化作绵长的雨露,方才推动革命的波澜阵阵不休。在漫长暗夜中,是他们高举着赤红旗帜,像璀璨星河中的一颗,以古联今,让当代青年得以瞥见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

黄奔先生的父亲曾是五桂山的游击队员,在解放战争中,勇于抗争敌对势力,善于联合农民作战,获“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珠江踪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章”。黄奔的母亲十八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小立志为党奉献,从事地下党的秘密工作。曾多次为党组织提供国统区的机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员补充医药储备。解放后,受党组织重用,任命为县的领导干部。可以说,父母丰富的革命红色经历是黄奔先生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他自小在红色文化中耳濡目,继承了上一辈人的红色基因,将红色精神融入到人生实践之中,他始终铭念父母爱国爱党的好思想,始终传承父母为民服务的好品德。

近年来各地党委开始重视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黄奔先生认为父母的红色故事不应该单单只是个人的、家庭的,而更应该是青年的,乃至社会的。于是,黄奔先生开始着手整理母亲的革命事迹,并融入新时代的新风采,撰写成文章故事,为公众宣讲,肩负起革命后代的义务与责任。于是,黄奔先生开始着手以墨为血汗,以笔为脊梁,书写母亲的光荣事迹。但由于年代久远,黄奔母亲的种种事迹,只零散于她不同场合的讲话稿、回忆录、笔记本、书信等文本中。加上当时黄奔母亲已然是鲐背之年,受疾病缠身,卧病在床,记忆力大幅减退,难以凭靠个人的回忆碎片来捋清脉络。

黄奔先生只能将几十年之前的事件以前因后果的排序重新整理一遍。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但只有黄奔先生知道写好母亲的人生并非易事,单是前期的收集与整理的工作,就需要黄奔先生夜以继日地投入其中。更不用说要细读消化母亲写下的一叠叠文稿,理清其各种人物、事件、时间的关系。但他依然凭靠着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从午夜的点点星辰到破晓的白茫辉光,一杯茶水便从炙热搁到冰凉,终于在无数个饱含赤子情怀的日夜,为母亲林修写下感怀世人的华章。

经过这次的整理,黄奔对上一代人的红色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母亲对党赤胆忠诚的朴素情感而落泪,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克难攻坚,书写母亲那一段不平凡的革命经历,也是在歌颂老一辈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这不仅是黄奔母亲的光辉历史,也是祖国母亲的复兴征途。

二、 勉励吾辈青年,感知党之恩情

黄奔先生记录母亲林修的文章《对党赤胆忠诚的母亲》被收录于《我家的红色故事》一书。除了记录母亲在解放前的革命工作以外,黄奔先生还写到母亲在退休后,出于对党的政治责任感,仍坚持从事青少年教育和帮扶工作。黄奔先生一直铭记母亲的教导“做青少年工作,也就是为党工作。”他从母亲的故事中汲取奉献精神,不辞劳累地奔赴各地为青年学生宣讲,关心弱势群体,做扶贫助困工作。黄奔先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母亲林修同志的亲身经历为视角,描绘出党的风雨历程下,一位一生对党赤胆忠诚的巾帼英雄,在青年普遍认知下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温婉母亲形象上,添上了一抹艳丽的“红色”,也在青年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一心向党的种子。

黄奔先生不仅仅停留在以言语感染青年的阶段,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做青年榜样,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将爱国爱党的情感厚植于他们的根基。在一次宣讲会中,黄奔先生为在场的学生代表送去亲笔所作的书法作品,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十二个坚利铁骨的墨字,为青年一代送去最诚挚的祝勉。同时,黄奔先生也收到学生代表送去剪纸作品,木框里炙热的爱国之心中囊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鲜红的五星红旗与黄奔先生领口的红领巾交相辉映,却又一齐将这熠熠光热无私地照耀到青年身上,这是跨时代的交流,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

黄奔先生在宣讲之余,还积极投入到书写人生经历之中,在《我家的“严母”》中描写母亲林修在烽火燃烧的岁月中为革命事业洒热血,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诠释。在《护工群姨》中聚焦于一位有道德感的护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捕捉,流露出生命因贡献而精彩的点点温情,无疑是红色文化与奉献精神的延续。黄奔先生深知言语的力量只是开青年之智,勉青年之志的第一步,蕴含浓厚红色文化的艺术作品才能让奋斗勃发的红色精神隽永不朽,亘久地回响在时代的长廊上,让青年们铭记于心,感知党的浓厚恩。

人文学院 蔡栋烊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