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更替,日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千年漫漫征程,几百代风云变化,七十余年的上下求索,中华民族才迎来今日之盛世。“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这盛世背后,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
在我身边便有着这样一位出身寒微却心系国家,五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文化教育岗位,
以星光之态赴奋斗征程 以为民初心走奋进之路
“在祖国的文化事业上,我愿做一颗闪亮的星星,星星虽小,但也发出光亮。”苏元济老先生动容地说道,那一刻我们从苏老坚定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强国底色。
1947年,苏元济老先生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党带领人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在年幼的苏老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时起像党一样为人民服务就成了苏老一生笃行的人生信条。
6岁痴心家乡文化,学跳《跑马灯》并参与演出,苏元济老先生开启了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征途。成年后参加工作,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40年始终如一地进行文化创作,发表了500多篇(首)文艺作品。从苏老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党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和坚守,为党和国家事业默默耕耘。我问苏老觉得辛苦吗?苏老只是摇摇头,拿起笔在纸上缓缓写出“那一天红旗下举起右手,从此后征途上跟定你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也不能阻挡,再险的山再急的滩也从没回过头……”短短4句,却写出了一位党员的坚定,写出了一位老干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写出了一位文艺工作者几十年为人民无悔的付出。看着纸上遒劲有力的几个大字,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是苏老为民服务生涯的总结,亦是对我们青年的谆谆教导。
以精神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以为民信念坚守岗位之责
1967年,苏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大埔县知青文艺宣传队。苏老与宣传队以11人之力撑起了2个小时之久的文艺汇演,经常往返不同的乡村进行展演。所到之地,从几岁孩童到六旬老人,每一个村民都簇拥着早早在场地等候,表演结束后常常感谢声四起,掌声经久不息。在观看表演时,村民们眼里发出的光给了苏老很大的震撼。从此他立志要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奉献自己的力量。
1988年,苏老进入三水文化馆工作,着眼于为人民群众创建优质的精神文明活动。问及令其最难忘之事,苏老回忆起了大型组歌—《浩荡三江向东流》的编排。那是二十一世纪初,三水市的GDP仅有84.64亿元。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钱财去编排这个文化节目,但苏老却力排众议,坚持并组织了300多名业余文艺工作者一起为之奋斗了半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其成功展演让三水文化得以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增强了三水人民的文化自信,带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也丰富了社会的精神文化资源。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苏老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所以工作四十载,他一直坚持在文化领域深耕,希望用文化服务人民、教育下一代。“文化是民族之根啊,不能断!”言及此,古稀之年的苏老摆动着双臂,眼里盈满了泪水。看到此情此景,我们都为之动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唯有这句诗才能配上苏老为祖国文化教育事业奉献出的青春岁月。
老骥伏枥献余热 余光照耀后生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008年,退休后的苏老毅然放弃了企业文化顾问的高薪工作,选择加入三水区关工委发挥余热,致力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工作。
2013 年苏老关注到了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出于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苏老坚持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通过大半年的调研走访为自闭症儿童提高了经济补贴。现在每年节假日,苏老仍会去探望这群“星星的孩子”。问及其中的艰辛时,苏老只微笑说:“每当看到这群特殊儿童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心中就有了满足感、幸福感。”
苏老为文化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青春,退休后依然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文育人,关心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十余年里,他到各大中小学开展了100多场红色文化宣讲活动,72岁高龄时牵头编撰了《三水红色印记》一书,发表了300多篇以关心下一代为题材的作品。讲至尽兴处,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满怀虔诚地捧着“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证书向我们展示。“我的一生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自我!”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如苏老这般的党员前赴后继的接续奋斗,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中华民族才有了今日之盛世。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青年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我辈青年定不负期许,承前辈之精神,砥砺奋斗,筑青春之基,圆强国之梦!
人文学院 陈伟月
指导老师:钱映璇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