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力量能给乡村注入崭新的活力,乡村也能给青年提供丰富的展示舞台。近日,“95”后大学生村支书张桂芳在网络上分享在其工作经历,让人们注意到青年村干部正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
一、乡村需要年轻的力量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乡村振兴离不开蓬勃的青春力量,青年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会是受益者。
目前,农村的干部队伍需要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可以使暮气沉沉的乡村重新焕发出活力;大学生村支书头脑灵活、思想解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容易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当前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大,乡村的发展缺少高素质青年,如果大学生村支书计划成功实施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可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于乡村建设工作。加快青年村支书队伍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更重要的是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更年轻、充满朝气与希望的青年力量。
青年村支书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学生村支书张广秀的复信中说道: “希望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二、大学生村官大有可为
1.以青年力量,焕发乡村活力
“95”后村支书张桂芳将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走红网络,面对意外走红,张桂芳既兴奋又忐忑。她如愿让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小村庄被更多人看到。“感觉自己很幸运,希望可以通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村子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张桂芳说。河南省鹤壁市三家村是个普通的豫北小村庄,常住人口只有40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据80%,2020年村里换届时,村支书人选成了难题。毕业于天津农学院的张桂芳当时在外工作,在村干部的动员下,她回到了家乡。张桂芳说:“如果年轻人能够回到村子,会给村里带来活力”。
正如张桂芳村支书所言,三家村因为她的奇思妙想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发生了变化。这两年,村民家门口的路硬化了,村里的影音室、篮球场建起来了,张桂芳还从外面请来画家给村里的房子画上了涂鸦。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三家村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村民富起来了,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张桂芳希望通过走红,能给村子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2.八年历练,初心不变
15年前,钟卓威放弃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有名金融机构的工作机会,带着暨南大学经济学学士的“金身”,回到南海区大沥镇联滘村当起了农村后备干;15年来,他带领远近驰名的“垃圾村”实现华丽转身,把“垃圾围城”升级为“广佛商贸城”。——他就是来自广东佛山南海的大学生村官钟卓威。
“如何说服村民配合拆迁废旧垃圾加工厂,腾出发展用地,是联滘村产业转型的最大难题。”废旧塑料回收在联滘村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当时有超过70%的村民从事这个行业,拆迁废旧垃圾加工厂几乎会触动全村每户的利益。一次次说服被拒,是一次次的忍耐下的咆哮,钟卓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在和其他村干部、党员的带动下,经过差不多2年的努力,联滘村分三期拆迁了659间废旧垃圾加工厂,腾出了1300多亩土地,为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今,联滘村已经从80年代的垃圾村摇身一变,变成适合生活和居住的广东新农村。除了广佛商务城之外,村委会还和一地产商联合开发房地产,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八年的农村历练,即使是充满未知和艰难的日复一日,钟卓威也无怨无悔。
3.为天沟村谋福、谋未来
2021年,刚满22岁的刘静雅被选派为米东区园林管理局驻米东区三道坝镇天生沟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未曾接触过的领域对刘静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带着未知刘静雅迈出了第一步。统筹全村工作、配合村“两委”班子做好群众工作……在老队长带领下,刘静雅逐步走上了驻村正轨。
在老队员游先锋的帮助下,刘静雅第一次完成了全覆盖走访,记录村民基本信息、收入来源和困难诉求,6天时间写下了70多页的工作笔记,在走访中,刘静雅了解到天生沟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占比高达50%,而独居在家、大半辈子都花费在劳作上,是这些空巢老人最终的归宿。
看到这些,刘静雅心疼万分,意识到自己作为第一书记肩上的责任,为丰富老人们的文化生活,工作队除了邀请他们参加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活动外,还不定期包车带着老人到乌鲁木齐市“六馆一心”、红光山景区、水磨沟公园等地参观游玩;刘静雅和队员们还以开展健康体检为抓手,分头行动,联系米东区中医医院,为老人们开展义诊。问诊、对症开药、推拿按摩,一系列服务周到而细致,暖了老人们的心。两年来,工作队已成为刘静雅最强大的后盾,她希望大家一直秉持最初的本心,为天生沟村谋福,让天生沟村的明天发展得更好!
三、进村下乡青年说
大学生进村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三下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意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体验更多不同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当地民俗风情,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22汉语言(师范)1班 蒋妤
国家育人为本,人才也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国家的教育,是最为青春朝气的群体,拥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而乡村却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掉队的环节,我们理应尽自所能,去需要我们的地方,振兴乡村。
——22汉语言(师范)1班 赖馨仪
大学生进村下乡,不怕苦不怕累,是你的人生本色。助力乡村振兴,是你的远大志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们善于学习,又勤劳勇敢,积极投身实践,用所学创新篇,用善良伴真诚。愿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这庞大的队伍,共创新诗篇!
——22汉语言(师范)1班 陈乐
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既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乡村建功立业,也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乡村振兴需要大学生。
——22汉语言(师范)1班 董倩君
当大学生村干部遇上“乡村振兴”,他们用如朝阳般的青春,奋斗在无垠的土地上,身为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青年一代,我们有着更扎实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天地。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绽放耀眼的光辉。
如今,广大青年正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书写着精彩人生华章。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