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文创天地
文创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天地 > 正文
扬五老精神,颂时代新篇

作者:敖释文

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二人颁奖。曾庆存院士毕业于我的母校——阳江一中。当时我正读高二,全校师生都因为这位校友而倍感振奋和自豪。

读忠诚敬业,扬五老精神

1946年的秋天,曾庆存踏进了中学的大门。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动荡不定,对于家境贫困到“连番薯都不够吃”的学生来说,上大学是不太真实的愿景。彼时,他觉得自己毕业后也许会当个乡村教师,没想到若干年后的自己会在气象科研的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中国成立的机遇之下,家贫却刻苦的少年改写了命运,于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上大学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由于新中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他听从国家安排,改学气象学专业。“当时我就想,如果国家需要我学气象,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1956年,在去往苏联学习之前,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表明忠诚之心:“党待我如同母亲,我渴望她拥抱我。”

读关爱后代,扬五老精神

万丈荣光,情系故里之后代。曾院士曾多次表达过对母校的感激,惦记着师生们。上个世纪80年代,一向节俭的他捐出10万元在阳江一中设立“明耀庆丰奖学金”,以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奖励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让他们好好读书吧。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这是我父亲和我哥哥的名字,他们对我帮助很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父亲通情达理,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坚持让孩子念书,而兄长在共同成长中给予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曾院士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并传递这份温暖,鼓励母校家境不佳的学生锐意进取,勇创佳绩。为了鼓励学子,阳江一中在学校图书馆设立了“明耀庆丰阅览室”,以曾老的捐款余额购买书籍并藏于阅览室,里面也有不少曾院士的专著及诗集。高中时期,我尤其喜欢去那里,或捧一本书细细品读,或拿课本去自习。每次走进阅览室,看到宣传栏上曾老的照片和话语,我只觉得被注入无尽力量,引导我积极向上。

2020年年末,同学们听说曾院士要回家乡参加“大气科学广东论坛”,就相约给曾院士写了封信。信中介绍了学校现在的学习环境及情况,还提到了图书馆“明耀庆丰阅览室”一位难求的情况,说曾院士刻苦求学的事迹在一中的积极影响。而曾院士也给我们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鼓舞我们要一直保持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投入到学习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候,我是一名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这无疑是一份莫大的勉励。他还分享了独特的学习心得,强调“思维方法是所有学问的基础”,并希望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所学的专业:“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有自身的价值,都能为国家、社会、人民做出贡献。”

读务实创新,扬五老精神

1956年,曾院士被派遣至苏联学习,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曾将一道困扰了国际学者半个世纪的难题交给他。那时,不少师兄都反对:“如果他做不好,毕不了业怎么办?”可26岁的他却毅然接下这个任务,并取得一番成就。“科学研究少有容易的事。”他曾这样说。而他想做的,就是冲破层层迷雾,攀登领域高峰。在研究生毕业时,曾老以诗明志:“雄心初立智驱前,攀上珠峰踏北边。”在创新研发的工作中,他孜孜不倦;在生活中,他却勤俭朴实,安贫乐道。中科院的研究员赵思雄曾调侃道:“陈景润是鞋儿破,曾庆存是帽儿破。”

读无私奉献,扬五老精神

新中国为年少的他带来机遇,而历经不易后燃起的真情使他将自己的选择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以小我成就大我。留学归国后,曾庆存更倾向、也更擅长应用基础研究,但国家需要他参加气象卫星的研制,他没有拒绝,也从不畏难:“我边学边用,还要边教学,争取带出更多的人。”几十载光阴弹指过,曾老已至耄耋之年,但只要情况允许,他就仍奋战在气象科研的第一线,保持着对人才培养的热情。“我将继续心无旁骛做好科研,在有限的岁月里为党、为国家多做一点事。”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有无数“五老故事”,这些故事与精神不仅象征了永载史册的国家功勋,更是不可替代的民族财富,在新时代中更弥足珍贵。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唯有竭尽所能,方能回报。”曾庆存院士始终传递着坚定又深厚的家国情怀,并呼吁青少年继往开来,期待青春力量,就如一年半前写给我们那封信上的那句“世界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前途远大,努力!努力!”此番殷切嘱咐,字字珠玑,言言入耳、入心。

当代青年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怀着拳拳报国心,铭记着曾老院士的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同学们问曾院士要签名)

(曾庆存院士讲座后的合照)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