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莫静怡 班级:20汉语言文学1班 指导老师:文春梅老师
在学校六十三周年庆典中,我第一次听闻余福智老师。余老是佛科院已退休的中文系教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和粤语文化与文学。师兄师姐们口中的他,幽默风趣,课堂氛围总是很活跃;佛山本地人口中的他,他主持的电视台节目《粤讲粤过瘾》是难忘的少年回忆,至今仍十分想念。大家的反应让我对余老十分好奇,也对他的讲堂充满期待。
见到余老那一刻,我内心是激动又敬重的。
“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要得到传承,这是我的使命,我应该要去做,尽管很少人做。”余老认为,文化复兴才能民族复兴,人和文化不能没有源头和根本,但所有的源头一直就根植在我们脚下。就是这样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为了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热爱最终回归中华文化,在退休后,潜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广阔的文化研究中。他是利用新媒介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者,在退休后录制过用粤语诵读唐诗宋词的CD,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开专栏讲解古诗文、粤语文化。现在,在后学、“粉丝”的帮助下,开辟了微信公众号“听余老师讲古诗文”,用更为接近年轻一代的方式去传播中华文化底蕴。他表示:“我希望能通过我的解读,用我的话语,让大家能够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余老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为毕生使命,年至耄耋仍活跃在讲台,其对中华文化的痴情和坚定执着,让吾辈肃然起敬!
余老与作者合照
“粤语是很生猛的语言!”这句话,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老者对本土文化的情有独钟。退休多年,余老坚持站在一线讲台上,开办公益讲座长达十年之久,主动担负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使命和重任。在电视台节目《粤讲粤过瘾》中,他生动讲解粤语方言文化独特魅力,以广府粤语入诗,结合到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例子,生猛贴切、活灵活现,极大程度上展现广府方言强大的表现力,同时也使诗歌充满趣味性。直到今天,那一首首氤氲着广府气韵的粤语诵读诗歌仍在网上火热流传,是广府文化和古典诗歌爱好者的心头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广府文化。
“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尽管已过耄耋,但是只要被邀请参与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他总是不计报酬欣然接受。在2021年佛科院63周年校友返校活动中,余老又站在佛科的讲台上,站在熟悉的大家面前,忘记自己的年龄,以纵横自如的口才和充沛热烈的激情,给学院师生讲述中华文化之美、之真、之独特。担心余老长时间站立授课的艰辛,学生们纷纷请余老坐着授课。余老大手一挥,一句铿锵有力:“搞得掂!”整整两个半小时,八十五岁的余老一直站立在台上,思维敏捷、声如洪钟,与观众热情互动,其乐融融。大家眼中除了担忧,更多的,是敬重!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笑声和掌声,看着两鬓斑白余老站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时光那头,风华正茂的他站在三尺讲台上,手握着粉笔,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我在想,几十年前的他,一定是对讲台充满着热爱和痴情,才会让他在此般年纪还这般割舍不下。
讲座上,余老与观众积极互动
“余老是很勤奋的!”中文系老师告诉我,余老的网名为“宝瑟馀音”,每天会群发一则古诗文最新赏读与一众学者朋友分享。若非病痛,绝不中断,尽显学者本色。从2021年12月11日开始的《古文观止精华咀嚼》已更新至107则,润泽后世,饶益众生,也让我们不敢懈怠,以之为动力保持精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对多数颐养天年的老人来说是一句励志名言,余老却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实践在行动中。曾经,他把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现在,他依然发挥余热,投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中,关心关爱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余老嘱托道:青年学生应是充满朝气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去拼搏进取。大学生要多读诗歌,从中获得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好地成长、成才。
“以赶考精神去做好这件事情。”这是一种坚定向未来的信念,我相信,在以余老为代表的老教师和未来越来越多人的努力下,中华文化的光辉定会如明月般闪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岁月中。在数十年后当我和我的学生说起广府文化时,我想我会告诉他们,我们的文化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终身矢志兴文化,一世奉献甘无悔。余老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又跃进耳畔:“弘扬中华文化,这是我一生的使命,尽管难,我要发挥我的余热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讲座后余老与学院师生合照
最后,恭祝祖国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余老安康健朗;诚愿吾辈青年自强有为。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