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课程建设 > 正文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衡量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不仅为基础教学提供了质量保障,还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手段。通过抓好课程建设,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提升,推动实践教学的改善、教材的优化。此外,课程建设的实施还能带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从而确保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为了切实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推进课程教学和育人模式改革,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树立以生为本,强化课程育人的建设理念,以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为指引,以专业定位和“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支撑学生人文与艺术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媒体素养、数字素养的养成为目标,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和建设为抓手,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实践路径,对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对接各级政策和人才培养标准,对接学科发展前沿,对接我校办学定位,科学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

 

二、 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技术系创建于2005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至今已培养本科毕业生700多人,2015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本专业教师主持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校级优质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近10主编出版教材8,其中《Flash动画制作综合教程》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近年来,我系教师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依然突出。首先是我系教师还不善于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整理,系列性成果不多。课程建设的意识不够强,对大规模、规范性的课程建设心理准备不足,思考较少;其次,各门课程还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的现象,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树立,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整合;第三,教育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各类技术层出不穷,给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带来较大压力;第四,目前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课程较少,未能对全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示范作用。目前,学校、学院对课程建设十分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设备、资金的投入,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建设目标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和现状分析,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校、院二级发展规划,5年内,力争建成1门国家一流课程,新增1-2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校级在线课程;加大通识课程建设力度,建设2门以上通识课程在供全校学生选修;注重特色课程建设,基于地方产业发展和文化特色,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2-3门特色课程;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力争育技术系专业70%以上的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建成在线课程,并建设配套的优质学习资源,满足教学需要;主编出版教材(或数字化教材)2-3部。

 

四、建设内容

1、专业课程群建设

结合本地的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构建了“四大模块,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横向结构上,形成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科技产品设计与开发、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新媒体传播与数字内容生产四大课程群,对应支撑专业核心素养。在课程纵向结构上,根据专业素养培养的内在逻辑,形成基础课程——技术课程——工具课程——实践课程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对专业素养形成纵深支撑。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支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以优化。教学内容要追踪最新技术与学科前沿,开阔学生的能力视野。

2、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业课程群建设推动师资团队建设。组建由高级职称教师负责的课程群建设团队。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师资建设规划,有序开展教师引进与培训工作。定期教研活动,实施青蓝结对,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均安排一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外出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访学。加强校外兼职导师和实践导师评聘工作,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课程教学和育人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改,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力争所有课程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指导等教学文件及参考资料上网开放,并开展网上辅导和网上答疑工作。

4、教材建设

推进优质教材的出版与引进,推动数字化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教材建设支持政策,鼓励教师编写出版专业课程教材。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与需求,紧跟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教材建设。引导任课教师选用高水平优质教材以及配套的教辅材料和数字化资源。自主研发和购买相结合,建设有效支撑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师范认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5、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夯实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制定本专业技能训练计划,有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竞赛体系,通过比赛促进学习、推动训练,进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四、 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动课程建设工作。以专业建设小组和教学指导小组为主基础,形成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本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活动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推动课程建设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适时引导和监控课程建设实施,确保各项课程建设政策、计划的落实。

2、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着力打造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科技产品设计与开发、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新媒体传播与数字内容生产四大课程群。选择主干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每个课程群均形成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教师领衔的课程建设团队,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课程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进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以高水平课程建设为重点,申报课程建设成果。结合总体建设目标和现有课程建设基础,以现有的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和校级优质课程为基础,进行重点建设,组建3—5人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完成在线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文档建设。在完成省、校各项评估验收的同时,积极申报上一级别课程建设课。

5、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具体课程建设负责人要合理分工,严把质量,适时总结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并整理和提供相关统计、文字资料和实物材料。教师们在具体课程建设实践中要切实转变观念,体现改革精神,要根据课程的学科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力争每门课程都要有自己的建设特色,并能获得教改立项或形成某个方面的教学成果。

6、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课程建设的结果最终使学生受益,课程建设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使课程建设真正与教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我院学风的根本好转。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