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抓好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系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22-2023)》《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学校及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及学院发展目标及本专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系2021—2025年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把课程建设作为本系教学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坚持以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和育人为本为先导,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龙头,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实训课程、在线课程群建设。结合第二课堂,构建有特色的中文写作课程体系;注重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群;开发传统文化线上开放课程和校级博雅通识系列课程。全力建立起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全系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建设目标
根据现有条件,按照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扩大我系课程的知名度。
今后的5年内,我系课程建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完成现有优质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每年都将1-2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培养,争取获得3-5门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并力争将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建设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使之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特色创新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从而形成专业优势并发挥区域性的影响,使课程团队实力和整体教学水平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三、主要内容
1、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各主干课程必须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以教授、博士为核心,适应学科专业发展、满足教学需求、整体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教学师资队伍。
2、优化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课程,深化专业主干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建设以主干课程为核心,并拥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选修课程支撑的课程系统。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学习教学法、讨论式学习、教师学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师生互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布局,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建立有效、可信的考试机制,重视过程性考核,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实施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持续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互联网+为依托,构筑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视频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强化实践育人。以培养有较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注重教材建设。各主干课程必须选用经典的高校文科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教育部优秀教材等优质教材。鼓励教师编写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时代特点,与优质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四、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中文系应加强组织领导,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与非师范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积极研究各课程的特点和国内教学现状,总结中文系课程开设和教学经验,结合专业建设规划,以课程组为单位召开课程建设讨论会,制定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全方位开展课程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依托,通过课程进修、出国访学、双聘双挂等方式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建立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责任人要根据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包括思路、措施和经费预算等在内具体建设方案,并根据课程组每一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如课堂讲授效果、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研究等任务落实到人,定期对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小结。系将定期研究,检查落实,处理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4、加强课程实施环节的质量监控。以“新师范”建设为契机,完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及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建立系领导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专家听课、学生座谈会、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充分借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力量,监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持续改进。
5、改善课程教学条件。多方筹集资金,根据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加大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