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官网入口-江南 SPORTS

研究生导师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导师 > 正文
研究生眼中的导师——学科教学(语文)

 学科教学(语文)导师名录:

教授:莫运平  姚朝文  孙琪  周日安  蒋书红  李婵娟

副教授:石了英  谢敏玉(中学高级)  田欣欣

我们的导师莫运平教授,名字可取得巧,一辈子都带着“幸运”:考硕、考博都一次顺利通过,36岁就是年轻正高。他刚好是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但私下我们会称他为“莫老爷”,不知他是否听得习惯,我们却叫得顺口,并觉得很亲切。

“莫老爷”对我们来讲,亦师亦友。他虽工作繁忙,却并未减少我们的交流。我们十分幸运入了“莫门”,成为了莫老爷的第三代弟子,于是顺理成章变成了“老爷”的“两位格格”。“老爷”平时工作很多,却仍十分照顾我们,指导我们写文章、写报告、帮我们修改新闻稿件。甚至晚上到凌晨1点多还在帮我们修改文章。也许老师在帮我们修改文章的时候,正咬牙切齿地嘟囔着想我们多看两本书呢。自认为,在知识渊博的“老爷”面前,我们可真觉得自己肚子里半点墨水也没有,看老师写的著作和序都要一时半会才能领悟一丁点。

“莫老爷”平日还会分享优秀的推文给我们看,有时跟我们分享他弹古琴的照片和视频,偶尔会发他种的花花草草给我们欣赏,或者会发张图片给我们猜,恰似小孩,十分得意。

在我们眼里,他是受人尊敬,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老师,也是平易近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借此机会,道声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陈婷、张梅芳)

 

我们的导师姚朝文教授,初识他时,我们就被他丰厚的学术积累和成就所震撼,为他的一个个重量级的学术头衔所咋舌。之后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无比自豪的同时,又对他心生敬畏,以为他难以接近。与他接触久了,方发现他是一位在学术上严谨崇上,教学上积极倡导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优秀老师。

在学术上,他教我们如何从发现问题,确立主旨方向,到如何开展论文资料搜集,深挖问题,再到最后教我们撰写论文,检查以及修改论文,一步一步,绝不松懈。在端正学术态度的基础上,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诱导我们发掘更深层次的理论,他那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谆谆的教诲让我们也逐渐形成了认真踏实、追求品质的实践科研精神。

姚老师在倡导师生平等方面首先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礼仪上,他担任《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研究》这一硕士课程的主讲老师,在这门课程正式开课伊始,我们向他问礼,他面带笑容、背脊挺直、谦逊地颔首向我们回礼,给人以无比的亲近之感。我们可以在他无比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收获满满,每一次课都是由我们学生先做主题汇报,后由我们针对这一汇报自由讨论,他在我们的讨论中给予我们肯定的眼神并适时适当地进行指导,教学相长可谓是被他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我的导师,以身为范,领我们畅遨这片浩瀚的学术海洋。(李嘉美、龚成)

 

导师周日安教授是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他学识渊博,成果斐然,但依然躬耕于学术研究园地、坚守于三尺育人讲台,承担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他治学勤勉、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思维灵敏,他在学术科研方面对学生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们受益终身,无限感怀;他授课深入浅出,特点鲜明。他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积淀,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指导学生勇攀高峰,也同时拥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格魅力;他谦虚低调,告诉学生做学术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他品行正直,作风严谨,以一颗真心、诚心引导学生规划人生之路。他是我们探索道路上的灯塔,给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指明方向。他又如父母般的关爱学生,对待学生温润如玉、呵护有加,不时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尽职尽责,循循善诱,像一个引路人,给予学生不断前走的信心和动力。(陈湘豫)

 

我们的导师孙琪教授,教育硕士(学科语文)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研究。多年来热衷于中小学文本解读与教学,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师范技能大赛并获得优秀成绩。孙老师学术严谨,近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基础教育教研论文2篇,其中《解构“经典”,重构<背影>——以<背影>为例谈语文教学的“遮蔽”与“去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另出版著作一部。孙老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与学生共进步。还记得那一次师范技能大赛,孙老师在指导学生模拟示范课,从早上一直到中午一点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指出该生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并鼓励其能做到最好,孙老师之所以如此严格,就一个目标: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那一次,我们深深感受到孙老师对待职责的态度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此,对我们的对教学爱得如此深沉的孙老师致敬! 

    孙琪老师不仅在学术科研上给予我们指导,也在生活上给予我们指引,提醒我们做好人生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师身上静和的力量熏陶我们不断地沉淀与修炼自己。传道授业解惑是吾师。(洪楷丽、许玉芳)

 

谈起我的导师蒋书红教授,深厚的学术涵养和杰出的学术能力是他留给我最初的印象。蒋书红教授是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家,多次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与市厅级的重大课题,出版著作多本,并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多次发表文章,获奖多次,著作甚丰。除此之外,蒋教授还担任岭南文化研究所所长一职。足见蒋书红教授的学术能力之卓越。蒋教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在教学方面更是有他的一套。在课堂上他总能用最风趣幽默的语言将严谨的知识体系讲得通透,并且引述的材料信手拈来,让我们折服;蒋教授还在学院举办过学术沙龙,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分享如何做学术的经验,我们都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在一个学期的相处之后,我发现蒋教授除了学术方面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学生的关怀。蒋教授曾对我说过,他在他的研究生生涯当中,视自己的导师是自己的亲密的长辈,所以他希望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他说,他会尽力帮助我。老师的这番话使我感受到无比的温暖,为自己能成为他的学生感到由衷的高兴。蒋书红教授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在课余时间经常和我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给予我们不少人生上的指导和建议,真真正正地担当起一个“导师”的身份——即使学术上的,也是人生上的。(植泽南)

 

李婵娟教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我和她都是湖北人。在我眼中,婵娟老师是学霸中南民族大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硕士,中山大学博士,又是年轻的女教授,令人钦佩。婵娟老师文学造诣很高,尤其擅长古代诗词的研究,推荐的《唐宋词举要》是经典读物。婵娟老师性格直率,平易近人;上课严肃又不失风趣。上她本科课程《古代文学史》是一种享受,课堂上有诗有歌,古韵风十足;并且课堂纪律严明。她有才气有性情,年轻漂亮,因此很受学生喜欢。她指导论文也一丝不苟,而且学术水平很高,一下子就能把我的问题全指出来;让我醍醐灌顶。在生活上,她又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总之跟她相处起来很轻松,也很亲切。能成为这样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学生,我感到很幸运、幸福。江翠芬)

 

我的导师是石了英副教授,因为本科时就读本校,所以石老师也曾是我的本科任课老师。我对石老师的了解是不断加深的,石老师对我的影响亦是不断加深的。我眼中的石老师,人如其名,简单大方,带着点“利落”和“英气”的感觉。

    生平所事皆用心,胸怀坦荡亦柔情,这是我从石老师的言行中所学到的。一直以来,石老师都十分严肃地对待教学问题,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本科上课时石老师曾用她的考学经历告诉同学们学习必须踏实认真,一步一个脚印。石老师还是一位快人快语的老师,这也是我与她相似的地方。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深入浅出,要言不繁;指导学生能句句切中肯綮;面对同学们的疑问更是倾囊相授,知无不言。在细处上,我还能感受到石老师的爱:注视着学生的目光,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以及对我生活和身体的点滴关心。

    最后,我想感谢石老师对诸多不足的我的宽容,左手是严厉,右手是慈爱,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体谅”,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心意。石老师,我爱您! 骆婧婷

 

谢敏玉老师,特别温柔。还记得那次参加学院的调研比赛,我担任主讲,特别紧张,眼睛不知看哪,手脚不知道放哪,台下是经验丰富的评委老师和众多实力强劲的参赛者。而谢老师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比赛活动,每当我因为紧张而思路中断时都会下意识看看老师,每次都是老师温柔的笑脸和充满鼓励支持的眼神给我力量,令我自信,才顺利克服紧张的心理完成。谢老师不仅温柔,还特别为我着想,参赛前因为对调研了解不多,谢老师不仅帮我解决了许多调研困惑,还给我介绍了经验丰富的文老师,对我帮助非常大。(廖素素)

 

初见田欣欣老师,是在师生互选会上,她面带着“长辈般”的微笑,亲切感油然而生,让我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也因为这个亲切地微笑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她,很幸运的是,最后互选成功了。初识田欣欣导师,是在学校的咖啡厅,我原以为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老师总会带有几分严肃,毕竟是理论派学者,但在交流中,导师依旧挂在脸上的笑容和幽默风趣的谈吐完全颠覆我的看法。欣欣老师,如她的名字一般,总是“欣欣然”。

“做事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和“做一个好人总不会吃亏的”是欣欣导师告诫我的话语,与她相处也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了这两句话的意义。欣欣导师在对待教学上精益求精,课前总会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直到时间上不允许;在对待学生上,总是十分有耐心且认真,还记得之前发给导师的报告书,导师不厌其烦的修改多次,一字一句也不放过。公众号文章的修改中亦是如此,即使到了零点,导师也会细细修改,并且给出建议。在生活中,欣欣导师就像是一位贴心的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鼓励我去尝试各种事情,给予我莫大的信心,让我可以勇敢的向前走。

对于我来说,能遇见欣欣导师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谢谢您,我的导师。(吴蕾)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