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7
(排名不分先后)
农艺与种业
聂呈荣
岭南学者三级教授,生态学博士后,英国Bangor University访问学者。广东省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本科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园艺学会高等园艺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遗传学会理事,佛山市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农田土壤修复与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重点开展生态农业、农产品品质提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与示范。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3项,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
邮箱:niecr@126.com
曹毅
教授,硕士生导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佛山市农学会园艺专业委员会主任、佛山市职业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主要讲授园艺植物栽培学、蔬菜产业化专题、绿色食品法规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蔬菜绿色生产、新品种培育。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2项、广东省农业厅农业科技专项、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禅城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蔬菜》、《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科研成果“佛山市新优特蔬菜种质资源库建设与高效开发利用”同构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成果鉴定,或2010年广东省农林技术推广三等奖、2011年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邮箱:762122849@qq.com
喻敏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营养学博士,南粤优秀教师,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广东省园艺学会理事,广东省种植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现任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教育厅植物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化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喻敏长期从事土壤酸化铝毒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及植物抗逆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科技部中白政府间科技交流项目(2019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8年)、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2021年)等课题。创建了植物单细胞—根边缘细胞研究体系,阐明铝毒细胞学机理。近 5 年,建立了不同根区研究体系,发现生长素极性运输及根区 pH 协同变化是根区功能和根系生长的重要机制,同时也发现硼促进生长素极性运输和根过渡区碱性化减轻铝毒的重要新机制。近 5 年以(共同)通讯作者在植物学权威期刊 Trends in Plant Science、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发表研究成果,并在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国际根际/根系等国际会议大会报告交流成果。研究成果获“2020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邮箱:yumin@fosu.edu.cn
魏兴琥(研究生学院)
博士,硕士生导师,岭南学者一级教授,研究生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退化生态环境退化过程、退化机理及其退化环境的治理研究,特别是荒漠化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专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等各类专题项目6项,市厅级及其他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42篇,SCI收录4篇,ISTP收录4篇。主编教材1部,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6部
王海龙(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香港浸会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任新西兰皇家研究院资深科学家。主要从事土壤环境修复研究。先后主持7项新西兰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研究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SCI论文300余篇,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SCI期刊BIOCHAR执行主编,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生物炭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生物炭与土壤改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质炭联盟(IBI)咨询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查评审专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论证会评审专家。作为生物炭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二十余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发表主旨演讲,6次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主席。
蔡志全
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函评专家;北京市、广东省、云南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的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中科院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专项、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等科研10余项;已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专利授权6项,出版专著一本。
邮箱:zhiquan.cai@126.com
施卫明
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博士,长期从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土壤环境保护与植物营养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环保部行业项目等重大项目。已发表SCI论文90多篇,基于研究成果提交的政策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列入省政协提案。
邮箱:wmshi@fosu.edu.cn或yumin@fosu.edu.cn
郭勇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佛山市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佛山市植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兼广东省土壤学会理事、广东省粤北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土壤修复工程、农用微生物工程、植物营养技术等。主持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主持或参与佛山市、韶关市等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佛山市科技成果奖1项、科技成果登记2项;主持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获授权专利16件。先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JN江南官方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截止2023年6月,已培养研究生27人,在读10人,累计发表论文20多篇。
代表性论文
[1]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农业科学.2023. [2] 钝化剂对砷镉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自然科学. 2023.; [3] 秸秆还田和肥料配施对玉米田土壤碳通量的影响,农业工程技术. 2021.; [4] 土壤调理剂应用于农田土壤重度镉污染修复效果研究,农家科技. 2019.;
科研课题项目
[1] “耕地土壤酸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500万元,2023.01-2025.12;[2] 广东省土壤酸化治进项目(江门),850万元,2021.6-2023.12;[3] “一种解决连作障碍的微生物土壤修复菌剂研发与生产应用”(佛山市禅城区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330004004911),自筹资金,2023.7-2025.6;[4] 广东省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土壤污染项目(韶关),1080万元,2020.3-2022.3;[5] 广东省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项目(第二批),190万元,2019.12-2020.12;[6] 基于农产品安全的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韶关市社会发展与科技服务专项,编号2018sn038),10万元,2019.01-2020.12;[7] 一种能高效修复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土壤调理剂的研发及产业化(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韶科【2018】128号),自筹资金,2018.8-2020.9
荣誉奖励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3年度);[2]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9-2021年度);[3]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6-2018年度);[4]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2021年度、2018年度);[5]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2019年度);[6]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22年度);[7] 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21年度);[8]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智库专家;[9] 2024佛山市科技创新年度人物;[10] 2023年佛山市“十大科学传播达人”;[11] 佛山市优粤佛山卡B卡人才
邮箱:gdzhibao@126.com
宋元镛
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在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工作,现为JN江南官方全职第四层次特聘教授。宋元镛老师拥有良好的科研业绩,发表Nature biotechnology, PNAS, Plant cell等高水平论文35篇,总引用次数高达2171。曾获得2011年Cozzarelli Prize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年度奖)。另外拥有大量水稻镉、砷等重金属转运蛋白突变体资源。曾获得韩国科研课题3项,总经费6亿韩元,相当于人民366万。两项属于韩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属于韩国农业部项目21世纪绿色生物项目。
邮箱:yumin@fosu.edu.cn
周 荣(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
三级教授、二级岭南学者、硕士生导师、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三下乡优秀教师、佛山市“三八”红旗手、佛山市科技标兵等,现兼任广东省兰花协会副会长、中国兰花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园艺园林植物开发和利用。本人主持的科研成果曾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和三等奖、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十几项,主持广东省科技厅等省厅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和参编专著5本,主编和参编2本教材。
邮箱:602597936@qq.com
冯英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生。现任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主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植物逆境生物学,主要从事植物逆境营养与生物矿化、细胞逆境感知与环境、岭南特色植物资源与生态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纳米硅模板诱导细胞壁上活性铝生物矿化和铝毒缓解机制》、科技部星火计划《南方无核黄皮提质增效防裂果安全生产模式示范》、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物矿化视角下细胞壁上纳米硅沉积缓解植物细胞铝毒机制研究》各1项以及参与其他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并入选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创新人才计划项目。主持制定了佛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暨职业资格扩项与试题库建设标准,参与制定了佛山市食品安全科普基地标准以及高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艺工课程建设标准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和成果20余篇。教学工作中多次荣获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和教学质量优秀奖,指导学生获得广东省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多项奖励。
邮箱:fyingming@fosu.edu.cn
杨泉女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方向,从事甜玉米种质资源、重要性状遗传改良以及新品种培育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广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佛山市、产学研共7项科研项目,参与了科技部、农业部、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厅、佛山市等20多项科研项目。培育了通过广东省审定的“佛甜2号”、“佛甜3号”、“佛甜6号”和“佛甜10号” 4个甜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在产量、品质和耐热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项目曾获佛山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访学。
陈文胜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3年来承担市厅级以上主要教研、科研项目主要有:给予柑橘黄龙病的柑橘产业规划及木虱防治(广东省农业厅)2016.7-2017.12,秋茄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14.1-2017.12。近三年来获得市厅级及以上成果奖主要有:佛源秋茄2号(省级品种登记)。
邮箱:505827333@qq.com
王芳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园艺植物真菌病害,主持国家星火计划课题“香蕉枯萎病生物药肥的研制与推广”,主持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机制和生物防治研究”,主持多项JN江南官方研究课题。参加广东省农业厅项目“基予柑橘黄龙病的柑橘产业规划及木虱防治”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研究课题。主讲“园艺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保护学”。“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邮箱:1940480985@qq.com
李学文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期间访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谢尔盖教授实验室。2017年加入JN江南官方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团队。现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酸性土壤铝毒,以及植物养分高效相关的研究。前期研究发现硼促根过渡区碱性化减轻铝毒重要新机制 (Plant Physiology, 2018; JCR一区),并阐述细胞壁果胶与豌豆品种耐铝性间的关系(Fronters in Plant Science, 2016; 2017)。现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包括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1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1项,其它项目2项。在《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等期刊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主要承担研究生《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和本科生《蔬菜和花卉现代施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邮箱:xuewen.li@fosu.edu.cn
黄丽萍
青年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曾挂职创业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优秀访问学者,岭南新秀。2017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为JN江南官方特聘青年研究员,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New Crops杂志青年编委,全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省环境学会会员,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厅科技特派员。参与广东省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JN江南官方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工作。已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Plant Physiology、Crop Journal、Molecules、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等JCR一区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连续几年被Web of Science评为高被引论文。主持和参与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JN江南官方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JN江南官方冲ESI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学科开放基金、广东省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JN江南官方国际膜生物学开放基金、广东省科技特派员专项、佛山市知识产权项目园林绿化废弃物综合利用、重金属检测仪等。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奖项十余次,并实现我校“互联网+”大赛的国银首次突破。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团队等。
研究方向:
1、主要以模式植物水稻、番茄、绿豆等为材料,利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菌根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植物菌根共生分子机理,揭示菌根共生机制及其与环境胁迫的关系;
2、利用先进技术,改良“VIP+N”技术,实现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3、利用生物+农业技术,为植物提供精细化生长发育过程可控方案。
邮箱:liphuang@fosu.edu.cn
陈仁(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曾在飞利浦任职照明设计师五年,在南方电网任职照明产品质量管理经理三年。近年来,本人一直从事植物照明和健康照明光配方与节能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主持佛山市智慧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主持健康照明和植物照明关键技术研究校企合作项目,负责JN江南官方植物工厂和健康照明实验室建设。2010年,获得中国照明学会颁发的一等奖和三等奖,2019年,获得学校颁发的“双带头人工作室”称号,2019年被评为年度优秀教师。已完成发表15篇专业论文,其中6篇第一作者SCI论文。申请专利22个,发明专利4个。曾主持负责2010年亚运场馆、2011年大运场馆共计77个体育转播照明系统设计与建设工程。
李辉霞(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博士、博士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雪城大学访问学者,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地表退化机理、遥感与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4/10)、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5/11),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研项目题目为“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研究”。
北原晶子(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女,汉族,博士,硕士生导师,2018年9月加入环化学院王海龙特聘教授团队。201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7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期间访学德国伍珀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Wuppertal),并于2018年任职博士后。曾任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可持续设计与环境中心研究主任。现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参与过多项香港研究资助局、德国教育与研究联邦部、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污染土壤、地下水修复(如植物修复)及固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已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等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H-index>18,其中 ESI高被引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2篇,并担任多个环境领域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更多最新研究内容见
联系微信13143887831。
刘敏敏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业。2018年加入JN江南官方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和蔬菜分子辅助育种及新种质创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课题8项,现主持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已发表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 篇,包括Trends in Plant Science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和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申请专利6 项。
邮箱:minminliu@fosu.edu.cn
潘婷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植物学专业,同年加入JN江南官方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团队,主要从事植物跨膜离子转运,利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Na+(K+)/H+反向交换体离子转运的生化特性和调节机理及其在离子平衡,pH调节和植物抗逆方面的生物学功能。现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Plant Physiology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同时担任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期刊的Early-Career Researcher (ECR) Reviews。
邮箱:pant@fosu.edu.cn
崔竣杰
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苦瓜和茄子的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目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JN江南官方高层次人才启动项目2个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各类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9篇,包括5篇SCI。
邮箱:seedcui@sina.com
吴飞华
JN江南官方第二层次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细胞钙离子(Ca2+)及活性氧/氮/硫 (ROS, RNS, RSS)等信号分子在响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共发表SCI论文31篇,总引用数1300余次,H因子17,4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评为前1%高被引论文。
近期工作主要集中于利用植物细胞钙信号成像技术来寻找植物对过氧化氢(H2O2,活性氧)胁迫的感受机制。2020年2月,以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植物细胞表面的过氧化氢受体,为进一步解析植物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机制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高抗作物育种中应用潜力广阔(Wu et al., Nature, 2020 578, 577-581)。此外还作为主要参与人发现植物可通过质膜鞘脂GIPC来感受盐胁迫(Jiang et al., Nature, 2019, 572,341-346);及植物辅助性免疫受体在抗病过程中作为新型钙离子通道发挥功能的作用机制(Jacob et al., Science, 2021)。
张向前
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生物学博士后合作导师。近年来主持、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目前已在PNAS、Plant Physiology、科学通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本人是Scientific Reports, Frontier Plant Sciences,遗传,核农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评审人。目前主要从事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包括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植物表观遗传学和观赏植物分子育种。
邮箱:aacrav@163.com
张茂星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8 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后。2021 年至今在JN江南官方任职,并获得佛山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要从事作物细胞膜质子泵调节养分高效吸收与气孔运动之间的机制,以细胞膜质子泵对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为突破口,结合功能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探索水稻、葡萄、大豆、冬瓜等作物细胞膜质子泵基因的各种生理功能;同时通过化学合成筛选调控植物细胞膜质子泵活性的化合物,为提高作物生长、品质和贮存等生产需要提供技术产品。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 and soi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ESI 高被引论文1篇,热点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0,被引用次数超过100次。其中主要研究成果PUMB高产水稻于2021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21 Factor: 17.6),被日本朝日新闻等多家媒体做了宣传报导,被誉为绿色革命后提高养分效率的一个新举措。同年在日本被获选为“2021年農業技術10大ニュース”之一。
谢桃
谢桃,博士,硕士生导师,2019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专业;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JN江南官方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目前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共被引用300余次;参与选育新品种3个。研究兴趣与重点内容: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研究。针对我国园艺植物在品种、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常规育种遇到问题,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和组学手段,重点开展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研究;旨在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培育观赏性强、花(叶)色泽丰富、抗逆性强的特色花卉新种质,充分发挥“细胞工程”在园艺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独特作用。
拉尔森教授
JN江南官方德国籍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等植物营养和水分的长距离运输、水和溶质跨植物膜传输的耦合、植物对盐胁迫抗性、以及细胞微环境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木质部探针用于研究植物木质离子装载与运输。除此,利用膜片钳技术再次研究了强脉冲电场在生物技术(电穿孔)中的作用。据ResearchGate统计,h股指数为29。
邮箱:lars.wegner@fosu.edu.cn or yumin0820@hotmail.com
黄鑫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博士研究生期间分别在塔斯马尼亚大学Meixue Zhou教授与Sergey Shabala教授实验室学习,并于2019年赴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植物电生理专家Vadim Demidchik教授实验室交流学习,具有遗传学、植物电生理、膜转运蛋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长期从事植物非生物逆境、植物电生理方面的研究,在大麦对逆境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和机理研究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一项,国家级课题一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Plant Biology、Molecular Breeding、Plants等SCI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