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我校材能学院研究生在近红外光电化学产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表时间:2022-03-10

光电化学分解水是实现太阳能制氢的可行途径,而提高制氢效率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与攻关方向。红外光虽然占太阳能总能量50%,但受限于大部分半导体材料的带隙宽度,其能量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而浪费。

利用红外光实现光电化学分解水是提高产氢效率的可行策略。为此,我校材能学院20级研究生马联柯和19级本科生陈庭超等同学在导师马信洲博士指导下,制备了NaGdF4:Yb3+,Er3+|BiVO4|Cu2O光阴极(图1a)。首先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NaGdF4:Yb3+,Er3+纳米晶体,用于将近红外光转换为具有更高能量的可见光。随后通过电沉积将NaGdF4:Yb3+,Er3+纳米晶体和BiVO4分散于Cu2O内。通过设计这样的电极结构,由NaGdF4:Yb3+,Er3+纳米晶体产生的可见光能被Cu2O有效吸收(图1b)。而分散的BiVO4Cu2O形成大量微区内建电场,实现高效光生载流子分离。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光阴极对近红外光良好响应,产生的光电流密度比纯的Cu2O增强了40倍,高达 -0.5 mA cm−2(图1c

1 aNaGdF4:Yb3+,Er3+|BiVO4|Cu2O光电极的截面图;(b)NaGdF4:Yb3+,Er3+|BiVO4和NaGdF4:Yb3+,Er3+|BiVO4|Cu2O的发光光谱与吸收光谱;(c)不同Cu2O基光电极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

该研究工作以Yb3+, Er3+ co-doped NaGdF4/BiVO4 embedded Cu2O photocathod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reduction with near infrared light ”为题,在线发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期刊(JCR一区,影响因子6.7)。马联柯为论文第一作者,陈庭超为第二作者,马信洲博士为通讯作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 

     (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邮编:528225

地址:江湾校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仙溪校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广云路33号

          河滨校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河滨路5号

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JN江南官微

  • JN江南视频号

  • JN江南南方号

  • JN江南强国号

  • JN江南易班

  • JN江南青年

  • Copyright JN江南官方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网站试运行中,如您发现问题请联系我们xchb@fosu.edu.cn,感谢您的关注!

  • 数字校园

  • 电子邮件

  • 图书馆

  • 讲座预告

  • XML 地图